痔瘡

痔瘡、靜脈曲張怎麼分?  貧血、頭暈也是痔瘡害的?  醫籲:2大症狀快就醫

痔瘡、靜脈曲張怎麼分? 貧血、頭暈也是痔瘡害的? 醫籲:2大症狀快就醫

「痔瘡」是一種靜脈曲張造成的疾病嗎?不只一般民眾難以分辨,連專業護理人員或醫學系學生也可能有類似誤解。琳安診所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盧延榕指出,痔瘡與靜脈曲張病生理成因有所相似,但兩者具有明顯區分,最直接的表現是嚴重的痔瘡可能造成「噴血」甚至慢性貧血,影響正常生活。

閱讀更多 »
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少年得「痔」大不幸?  痔瘡藥品怎麼挑一次搞懂

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少年得「痔」大不幸? 痔瘡藥品怎麼挑一次搞懂

你曾得過痔瘡嗎?體驗過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的痛苦嗎?衛福部食藥署與臺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藍苑慈醫師指出,痔瘡是位於肛門周圍皮下及黏膜下的血管組織,因為長期不當用力排便、老化等因素,導致血管充血擴張或結締組織鬆弛,引起出血、腫塊、脫垂、搔癢等症狀。現代人久坐沒運動,三餐外食少蔬果,排便不順再加上如廁時手機滑不停,導致許多人「少年得痔」,但又因害羞而不敢就醫。

閱讀更多 »
痔瘡,又稱痔墊,指位於肛門肌肉附近的血管組織腫脹或發炎,內痔通常無痛,但在排便時會產生鮮紅色的便血。外痔則通常會造成肛門周圍疼痛或腫脹,恐會造成血栓,便會引發「坐立難安」的強烈疼痛。

內外痔忍半年用偏方反惡化!女性痔瘡成「難言之隱」

內痔通常無痛,但在排便時會產生鮮紅色的便血。外痔則通常會造成肛門周圍疼痛或腫脹,恐會造成血栓,便會引發「坐立難安」的強烈疼痛。女性尤其是孕婦族群,因子宮膨大、腹壓增加,造成直腸肛門壓力上升,更容易好發痔瘡,但又因為病徵位置私密,多數的女性深受其擾卻不願就醫,常會等到症狀非常嚴重出血、腫脹疼痛時才求助,反而讓它變得更為嚴重,甚至必須得挨刀除痔。

閱讀更多 »
俯首甘為後庭園丁 從立志外科到痔瘡專家/盧延榕醫師專訪

俯首甘為後庭園丁 從立志外科到痔瘡專家/盧延榕醫師專訪

「我想不會有多少醫學院學生,從讀書時就立志成為一個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醫院裡最臭的兩種刀都是我們在開的,基本上就是修水管跟通水肥的概念!」談起成為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的歷程,盧延榕醫師不改爽朗幽默。臺大畢業卻選擇到榮總擔任住院醫師,在醫學界圈子畢竟相對稀少。他笑説自己有點叛逆,心中自始不改想走外科的初衷,要以雙手直接為病人解決問題。而大腸直腸外科的手術和檢查,正是他一展才華,造福病人的舞台。

閱讀更多 »
愛吃超加工食物,男性大腸癌風險高3成!男女大腸癌風險不同?

愛吃超加工食物 男性大腸癌風險高3成! 男女大腸癌風險不同?

大腸直腸癌在男、女性的發生比例相對接近,但是造成大腸癌的原因,是否男女有所不同?塔夫茲大學(Tufts University)與哈佛大學團隊最近在《BMJ》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前瞻性研究 ,發現平常吃最多「超加工食品」的男性,大腸直腸癌風險高出29%。他們最常吃的加工食物包括香腸、培根、火腿等即食產品。另外,含糖飲料、調味牛奶、果汁飲料也與大腸直腸癌風險有正相關。

閱讀更多 »
空腹吃蔬果防癌效果最佳?  醫揭植化素7大作用:把癌細胞逆轉變良性

空腹吃蔬果防癌效果最佳? 醫揭植化素7大作用:把癌細胞逆轉變良性

國際權威期刊《The Lancet》最新研究指出,2019年高達45%的癌症死亡人口與可預防的風險因子有關,包括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抽菸、飲酒、肥胖(BMI過高),這些因素造成全球一年癌症死亡接近460萬例。醫師提醒,蔬菜水果攝取不足、飲食西化,都可能是致癌的潛在因子。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接受《潮健康》採訪表示,科學統計明顯發現,多吃蔬菜水果的村莊、部落族群的癌症發生機率較小。要預防身體發生癌症,每日攝取「5份以上」的蔬菜水果是關鍵。

閱讀更多 »
下面常常緊繃、頻尿、不舒服?  是「會陰疼痛」在作怪?

下面常常緊繃、頻尿、不舒服? 是「會陰疼痛」在作怪?

「下面」總是不舒服、緊繃,甚至總覺得肛門裡面有東西,到各科掛號卻找不出病因?疼痛專科楊琢琪醫師受訪表示,許多疾病都會造成會陰部疼痛不適,例如痔瘡、肛門瘻管、泌尿道發炎、陰道炎等,須先經由各別專科醫師診斷檢查,確認是否有前述疾病的「明確」跡象。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