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忌口」與「壓力進食」怎麼辦?戒不掉的甜點米飯恐是糖上癮?
亞洲人以米飯為主食,尤其以往農業社會勞動力高,對於米飯的需求更高,也深深影響亞洲飲食文化。加上現代人工作壓力大與飲食西化,若攝取過多精緻澱粉與糖份,血糖控制不佳、三酸甘油脂過高,更進一步形成脂肪肝── 現代疾病「糖胖症」叩門,三高風險大攀升。
亞洲人以米飯為主食,尤其以往農業社會勞動力高,對於米飯的需求更高,也深深影響亞洲飲食文化。加上現代人工作壓力大與飲食西化,若攝取過多精緻澱粉與糖份,血糖控制不佳、三酸甘油脂過高,更進一步形成脂肪肝── 現代疾病「糖胖症」叩門,三高風險大攀升。
近年隨著名人輕生憾事頻傳,引發國人關注憂鬱症議題。憂鬱症是最常見的情緒疾病,對於身心的影響卻不可忽視,當代文獻指出,憂鬱症的盛行率遠比一般人想像更多,成人的生命週期中面臨12個月重度憂鬱症的風險接近6%;個人終身發生憂鬱症的風險更高達15-18%。
使用「酸類」保養品進行居家煥膚可說是時下保養風潮,雖有不少產品標榜減緩痘痘、粉刺、皮膚暗沉、老化等問題,但酸類具有刺激性,網路上也頻傳刷酸導致脫皮、泛紅等等「災情」。
一覺醒來脖子痠痛、無法左右轉動,可能就是困擾不少現代人的「落枕」問題。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復健科張志祥醫師表示,落枕為中醫病名,西醫稱作「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指頸部周圍軟組織肌肉拉傷,常發生於起床時、運動後,一般而言3-5天內會自行痊癒。
皮膚組織突然異常腫大,當心並非為尋常的粉刺或痘痘,而是更為棘手的「粉瘤」!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皮膚科專任主治醫師翁子玉醫師接受專訪指出,粉瘤為一種「良性腫瘤」,因其特殊結構「囊袋」容易堆積角質代謝物,比起粉刺或痘痘在治療上更為複雜。
若自覺與他人談話只能用氣音溝通、講話時異常費力,要注意可能是「聲帶萎縮」的警訊!奇美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王俞鈞醫師表示,此前有一位45歲女性,因沙啞問題多次接受藥物、手術及語言治療,但沙啞狀況仍然嚴重;平日更只能以氣音與人溝通,且講話時非常費力,讓該患者感到困擾不已。
皮膚莫名紅癢、或是自覺呼吸經常有異狀,卻不是喉嚨痛導致、甚至近日頻繁感冒、拉肚子,偶爾全身上下這裡痠那裡痛實際上都是身體在發送發炎的「求救信號」?余朱青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指出,上述時不時出現的小毛病,都有可能是身體發炎的警訊之一。
雖然疫情下降,但近期許多人再次出現「二度確診」,二度確診通常以哪些症狀較常見?通常與第一次確診是否有差異?二度確診COVID-19可能產生的症狀,取決於先前感染的嚴重程度、所涉及的病毒種類變異和人的免疫反應等因素。COVID-19的再次感染常見症狀可能包括:發燒、咳嗽、氣短或呼吸困難、疲勞、肌肉或身體酸痛、頭痛、味覺或嗅覺喪失、咽喉腫痛、鼻塞或流鼻涕、噁心或嘔吐、腹瀉。
攝取過多的油炸飲食,影響的恐怕不只有身材,甚至還會造成憂鬱症的風險增加?近期刊載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證實,油炸物的攝取與焦慮、憂鬱風險有顯著的關聯。研究認為,這種現象可能與油炸物中的化學物質「丙烯酰胺」(Acrylamide)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