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痛好不了 可能是心臟缺氧警訊! 血栓阻塞動脈、靜脈會有哪些危險?
「血栓」與眾多心血管問題息息相關,究竟血栓為何會發生?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一般心臟醫學科陳玠宇醫師表示,血栓其實是身體的一種保護機制,身體在出血時會啟動血液凝集反應,形成血栓、血塊以阻止出血。當長期血液循環不佳或危險因子控制不良,血栓就可能在動脈、靜脈中形成並造成病變。
「血栓」與眾多心血管問題息息相關,究竟血栓為何會發生?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一般心臟醫學科陳玠宇醫師表示,血栓其實是身體的一種保護機制,身體在出血時會啟動血液凝集反應,形成血栓、血塊以阻止出血。當長期血液循環不佳或危險因子控制不良,血栓就可能在動脈、靜脈中形成並造成病變。
國內外名人屢傳「心因性猝死」,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一般心臟醫學科陳玠宇醫師表示,但凡心血管問題造成突然死亡皆可歸為心因性猝死,最常見的狀況是心肌梗塞及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瓣膜狹窄、心肌梗塞或缺血性心臟病後引起的嚴重心律不整。
「隨著研究證據愈來愈明顯,台灣高血壓診斷標準預計會下修!」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醫師指出,網路上流傳各種高血壓控制的說法,切勿聽信謠言而忽視高血壓控制,以免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甚至造成中風失能,連累親友家人。「不要管老外多少,現在東方人的研究很明顯,『家中血壓』最好就是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尤其是60歲到80歲的族群!」洪惠風醫師解釋,過去血壓以在醫院中安靜環境下測量數值為主,而STEP研究是以家中血壓數值為基準,更貼近一般民眾自我測量的家中數值。
冷氣團來襲,全台17縣市發佈低溫特報,各縣市傳出不少因低溫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事件。光田綜合醫院沙鹿院區急診醫學科主任林宗興醫師表示,氣溫變化是急性心肌梗塞的誘發因子之一,當身體接觸變化過度極端的溫度範圍,心血管與腦血管的急性病變就會增加,且特別容易發生在老年人身上。林宗興醫師表示,心血管疾病的典型症狀是「前胸疼痛」,且不是點痛而是一團、一整片的疼痛感,也可能延伸到肩膀、下巴。另外,心血管疾病的疼痛多是「壓痛」而非「刺痛」的感覺。
國泰醫院心臟科主治醫師陳玠宇醫師表示,火鍋大餐隱含的高熱量,會使膽固醇上升,若有家族病史,則可能進而讓血壓飆高、甚至造成心肌梗塞發生的風險增加。除了飲食習慣不佳可能導致心血管事件發生,民眾喜歡在寒流來襲時「泡湯」,沸熱的溫泉與環境氣溫溫差極大,一旦驟然起身,恐使血管在短時間內過度擴張和收縮,導致暈厥、姿勢性低血壓發生。民眾喜歡在寒流來襲時「泡湯」,沸熱的溫泉與環境氣溫溫差極大,一旦驟然起身,恐使血管在短時間內過度擴張和收縮,導致暈厥、姿勢性低血壓發生。民眾喜歡在寒流來襲時「泡湯」,一旦驟然起身,恐使血管在短時間內過度擴張和收縮,導致暈厥、姿勢性低血壓發生。
近期不少民眾因打完疫苗後,突然有胸悶、心悸等症狀,擔憂與副作用或心臟疾病有關,尋求心臟科看診的比例有所增加。國泰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玠宇醫師表示,若胸悶或心悸情節嚴重、且先前尚未發生過任何相關症狀,前往心臟科就診檢查有其必要。陳玠宇醫師認為,年輕族群無任何三高風險因子、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也沒有抽菸、肥胖等問題,單純胸悶症狀可能是良性心律不整發作,多休息、多喝水即可改善。醫師指出,年輕人心臟不適以「二尖瓣膜脫垂」最為常見,尤其以年輕女性為好發族群。
每年11-12月正值秋冬交替期間,早晚溫差極大,若家中長輩有相關心血管疾病史,需特別留意「心肌梗塞」發作風險。國泰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玠宇醫師表示,冬天天氣寒冷,血管壁中的不穩定斑塊破裂,容易造成急性血栓、心肌梗塞發作;尤其是在寒流來襲、天氣回溫時,血管劇烈收縮、擴張,心臟的耗氧量增加,血流無法順利回流至心臟,心肌梗塞的機率就會增加。此外,陳玠宇醫師強調,心肌梗塞並非只好發於冬季,在夏天發生的比率也不少見。夏季發生心肌梗塞,主要成因為過度流汗導致脫水、血液變得黏稠,導致患者出現血栓反應,進而誘發心肌梗塞症狀。
夜間產生「打鼾」症狀,在台灣並不少見,當枕邊人鼾聲雷動時,千萬別只當作小毛病,更要注意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問題。順誠耳鼻喉科診所院長陳佑誠醫師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肇因於「呼吸道塌陷」,也是造成打鼾的主因。一旦呼吸道嚴重塌陷,就可能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
近年,青壯年心血管事件意外頻傳。由於心血管疾病與高血脂息息相關,各年齡層都不應輕忽高血脂的潛在危險。亞東紀念醫院新陳代謝科李明蒼醫師表示,大多數人的血脂肪數值會隨著年齡上升,而年輕族群發生高血脂,多與家族史有重要關係,家中長輩患有膽固醇或心血管疾病者要提高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