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

不只打球碰撞傷膝蓋!  膝蓋受傷後能重訓嗎?  打PRP能加快恢復運動?

不只打球碰撞傷膝蓋! 膝蓋受傷後能重訓嗎? 打PRP能加快恢復運動?

膝關節由大腿的股骨、小腿的脛骨與腓骨、跟前方的髕骨構成,不只是承擔負重功能,更是人體進行運動時活動頻率最高的關節之一。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易澄指出,國人最常見的膝蓋運動傷害,以運動中強力拉扯、發生碰撞,造成肌肉拉傷、挫傷為主,表現多為組織腫脹合併疼痛。非碰撞類運動如慢跑或自行車等個人運動,則因反覆動作累積成運動傷害,可能引起髕骨肌腱炎、韌帶慢性發炎等。

閱讀更多 »
才回歸健身房又受傷!  他「操過頭」慘跛腳就醫   醫曝最常見「3大運動傷害」

剛回歸健身房又受傷! 他「操過頭」慘跛腳就醫 醫曝最常見「3大運動傷害」

隨著防疫政策鬆綁,不少民眾打滿3劑疫苗後重拾健身運動的習慣。不過,若訓練過度「操過頭」,恐將導致嚴重的運動傷害。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復健部主任蕭安芳醫師表示,診間有一60歲男子因新冠疫情,不久前才重回健身房運動,卻因為訓練過度而罹患「髂脛束症候群」,膝蓋痛到只能跛行就醫。

閱讀更多 »
下面常常緊繃、頻尿、不舒服?  是「會陰疼痛」在作怪?

下面常常緊繃、頻尿、不舒服? 是「會陰疼痛」在作怪?

「下面」總是不舒服、緊繃,甚至總覺得肛門裡面有東西,到各科掛號卻找不出病因?疼痛專科楊琢琪醫師受訪表示,許多疾病都會造成會陰部疼痛不適,例如痔瘡、肛門瘻管、泌尿道發炎、陰道炎等,須先經由各別專科醫師診斷檢查,確認是否有前述疾病的「明確」跡象。

閱讀更多 »
染疫使「肌少症」風險增加?  醫師:不運動、蛋白質吃太少恐提升「長者死亡率」

染疫使「肌少症」風險增加? 醫師:不運動、蛋白質吃太少恐提升「長者死亡率」

隨著疫情蔓延全球,新冠病毒除了造成肺部損傷外,肌肉、骨骼亦可能受病毒影響,進而增加肌少症風險,研究證實,新冠病毒將影響神經、肌肉骨骼,恐將造成肌少症機率上升,且該影響並無年齡之分。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暨老年醫學科程信翰醫師表示,肌少症罹病風險比想像得高,除了牙口問題,慢性病、失智症或中風都可能因疾病導致胃口不佳、或吞嚥神經狀況,產生營養不均,長期可能產生肌少症危機。走入與新冠病毒共存時期,更要營養均衡、規律運動,減緩肌肉流失並降低肌少症風險。

閱讀更多 »
不運動是全球第4死因!  研究:每週運動不足10分鐘   Covid-19死亡風險增2.49倍

不運動是全球第4死因! 研究:每週運動不足10分鐘 Covid-19死亡風險增2.49倍

Omicron變異株再度造成疫情緊繃,一旦防疫再度升級,室內外運動場館空間又可能面臨關閉。然而,缺乏運動是全球死亡率的第4大風險因素,也被認為是感染新冠病毒的重症風險因子。加州大學團隊發表於國際期刊《BJM》的研究指出,長時間不運動(一周運動不到10分鐘)的COVID-19 患者,住院率、重症率、死亡率都有明顯提高。

閱讀更多 »
只練肌肉忽略心肺耐力恐增失智與憂鬱風險

別只練肌肉忽略「心肺耐力」! 恐增失智與憂鬱風險 2分鐘用AI自測心肺好壞

最新統計顯示,台灣十大死因中,有四項與心肺功能相關。各年齡層輕忽心肺耐力的原因不盡相同。年輕族群或因重訓風氣興盛,追求鍛鍊肌肉而較少心肺訓練。對銀髮族年長者而言,則可能缺乏心肺耐力檢測工具,再加上疫情期間減少活動,導致心肺耐力下降,增加失能與其他共病危機。事實上,心肺耐力是重要的體適能指標,與身體攝氧能力有關,影響呼吸、心臟、循環、肌肉等系統。成功大學生理學研究所副教授蔡美玲指出,心肺耐力會影響血液中的氧氣供應,容易造成骨鬆、憂鬱、失智、失能等風險。

閱讀更多 »
吃水果有助降低糖尿病發生

愛吃甜食又怕高血壓該怎麼辦? 研究:吃水果有助降低糖尿病發生

因現代人飲食習慣差,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等慢性病有逐年年輕化的趨勢,全球目前每11人就有1人有糖尿病問題;有「美食之都」稱號的台灣,糖尿病患者在2019年更是突破了220萬人,其中40至64歲的患者就高達59%。這些數據體現台灣人飲食習慣普遍不佳,平常習慣吃太油、太甜的食物使血糖升高可能是慢性病發生的主因之一。若你此時已有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根據澳洲的最新研究,多吃水果或許可以幫助你的身體脫離糖尿病的魔爪!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