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

睡出一身肥肉?  每天僅睡6.5小時  一年恐多吃「2公斤」精緻糖

睡出一身肥肉? 每天僅睡6.5小時 一年恐多吃「2公斤」精緻糖

睡眠對於任何人而言都至關重要,對處於成長階段的青少年而言更是如此。然而大多數的青少年都面臨睡眠不足的情況。美國兒科學會的數據則發現,有73%的高中生,睡眠時數少於建議的8-10小時。睡眠不足問題將造成心理健康狀況不佳、學習成績低落、問題行為增加等情況。美國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近期研究則顯示,睡眠不足將導致青少年體重過重、心臟代謝疾病的風險倍增,並改變他們日常的飲食習慣。

閱讀更多 »
喝酒可以助眠嗎?  酒精配安眠藥會怎樣?  醫曝真相:恐傷大腦肝臟引4種「後遺症」

喝酒可以助眠嗎? 酒精配安眠藥會怎樣? 醫曝真相:恐傷大腦肝臟引4種「後遺症」

日常生活精神緊繃、壓力過大,現代人面臨「失眠」與睡眠問題的比例不在少數,一些人習慣在睡前喝酒幫助入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科周緯柏醫師提醒,在睡覺前飲酒助眠的作法,長此以往將對睡眠品質造成負面影響,與幫助睡眠的初衷恐背道而馳。周緯柏醫師表示,睡前喝酒在一開始時,確實會讓人產生好入睡的感覺。但連續數天後,會發現睡眠品質下降。臨床研究顯示,酒精成癮者有程度不一的睡眠問題。長期酒精成癮者會產生以下狀況:作夢變得頻繁、淺眠、入睡時變得困難以及容易早醒。

閱讀更多 »
噪音增加阿茲海默症風險  十大癡呆風險因子快避開

噪音傷腦是真的? 丹麥研究:增阿茲海默症風險 十大「癡呆風險因子」快避開

環境因素對人體健康而言,往往藏有巨大的潛在影響,如同空氣污染已被公認與慢性病甚至癌症有關。在空污之外,歐洲將交通噪音列為影響健康的第二大風險因子。以往流行病學多將交通噪音與冠心症、肥胖、糖尿病連結,可能的生理機轉是噪音會引起一連串壓力反應,影響自律神經與內分泌系統,釋放壓力激素。夜間噪音甚至被認為會促使內皮細胞功能障礙、氧化壓力反應,導致免疫系統改變,增加體內炎症。

閱讀更多 »
更年期從42歲就會開始? 該如何減緩相關症狀? 出現「5大情況」要小心是更年期前兆

更年期42歲就開始? 藥師點名「5大情況」是更年期前兆

更年期是女性必經的階段,也成為許多婦女的「惡夢」,若是符合以下5種情況,應諮詢婦產科或內分泌科,適當介入相關治療或作息調整!「微笑藥師」廖偉呈藥師表示,更年期不僅影響女性生理機能,更可能使心理狀態不佳、腦部功能失能,進而影響家族氣氛、使家庭成員間感情產生裂痕。廖偉呈藥師說明,女性在42歲至52歲之間,體內卵巢功能可能開始衰退,荷爾蒙也隨之減少,使血管不斷收縮擴張,引發「熱潮紅」等症狀,讓人煩躁不安,可能是家中女性長輩性格丕變的原因之一。

閱讀更多 »
每晚打鼾容易中風和心肌梗塞

每晚「打鼾」容易中風和心肌梗塞? 「睡眠呼吸中止症」需要動手術嗎?

夜間產生「打鼾」症狀,在台灣並不少見,當枕邊人鼾聲雷動時,千萬別只當作小毛病,更要注意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問題。順誠耳鼻喉科診所院長陳佑誠醫師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肇因於「呼吸道塌陷」,也是造成打鼾的主因。一旦呼吸道嚴重塌陷,就可能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

閱讀更多 »
麻醉科醫師揭麻醉不可預知風險

深度麻醉後 大腦完全恢復至少3小時? 麻醉科醫師揭「不可預知風險」

做為一個現代的麻醉醫師,在面對各種突發狀況及挑戰時,確保病人的手術安全絕對是義不容辭的事。我始終堅信,只要充份了解病人的狀況並且配合手術的需要,事先擬妥周詳的麻醉計畫,就能提供病人一個安全的麻醉過程。雖然在整個手術中,麻醉醫師向來就只是一個幕後英雄,但是,促成手術的成功既是我們最大的責任,自然也可透過這個結果,分享到成功的喜悅。

閱讀更多 »
拔罐改善溼熱還能從顏色看出健康問題

拔罐改善身體溼熱 還能從「顏色」看出健康問題? 不是每個人都能拔罐?

臺灣長年濕熱,很容易有各種不適症狀,不少民眾會尋求中醫拔罐治療,藉以改善身體的溼熱症狀。扶原中醫診所總院長郭大維中醫師指出,拔罐本身不僅是一種治療,對中醫而言更是用來診斷患者身體狀況的方式。尤其是拔罐後的顏色深色,就能看出一些潛在的健康問題。郭大維醫師說明,拔罐後若痕跡呈現深色或紫黑色,有如瘀青一般,可能是患者的「氣滯血瘀」較嚴重。

閱讀更多 »
練習靜態活動提升睡眠品質

睡覺前可以吃宵夜嗎? 睡前運動該隔多久時間? 醫師:練習「靜態活動」提升睡眠品質

台灣睡眠醫學會統計指出,國人慢性失眠盛行率達20.2%,每5個人就有1人面臨睡眠障礙。現代人失眠問題普遍,不但影響生活品質,也可能連帶引起其他健康問題。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顏銘緯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睡眠其實是動態過程,身體入睡後腦部仍在運作,會受到平時的生活壓力與飲食習慣等干擾,常見如在床上追劇、玩手遊、吃東西,都是容易增加失眠問題的行為。

閱讀更多 »
青少年更容易有危險駕駛行為

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賓州大學研究:青少年更容易有危險駕駛行為

如果你做事明快果決、敢怒敢言,恭喜你,你可能尚保有「年輕人」的特質!電影《賭神》中曾有句經典台詞:「年輕人就是年輕人,太衝動了」,表示牌桌上貿然行動的,大多是容易衝動的年輕族群。這句話恐怕也適用18到24歲的用路人身上,而且帶來的風險更不可小覷。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最新研究認為,年輕人和其他年齡層的用路人比起來,更容易發生危險駕駛行為。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