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逾6成合併氣喘、鼻炎! 醫:及早治療防止「破口」最重要
異位性皮膚炎究竟為何發生,又應該如何控制?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羅陽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遺傳與環境因素交織而成的疾病。當個體因遺傳而有「絲聚蛋白」受損的現象,容易造成表皮角質層難以保持水份,皮膚屏障能力不佳。一旦遇上環境因素如濕度、過敏源等,就容易引發異位性皮膚炎,且相當高比例會面臨氣喘、過敏性鼻炎等共病。
異位性皮膚炎究竟為何發生,又應該如何控制?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羅陽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遺傳與環境因素交織而成的疾病。當個體因遺傳而有「絲聚蛋白」受損的現象,容易造成表皮角質層難以保持水份,皮膚屏障能力不佳。一旦遇上環境因素如濕度、過敏源等,就容易引發異位性皮膚炎,且相當高比例會面臨氣喘、過敏性鼻炎等共病。
許多減重者聽聞「油脂」二字,往往以為其為肥胖元兇,甚至因此餐餐改吃「水煮餐」。水煮餐真的有助於減肥嗎?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澄清,水煮餐屬「無油飲食」的一種,看似清淡健康,實是減肥的一大地雷。長期吃水煮餐將會導致哪些後果?高敏敏營養師列舉如下:容易便秘、荷爾蒙失調、缺少飽足感、缺乏油脂、骨質密度下降、皮膚乾燥。
口腔衛生的日常保健,與預防「糖尿病」的發生息息相關?過往學界曾認為,牙周病與口腔衛生較差的患者,可能引起菌血症與全身發炎的機率較高;而血糖過高亦為細菌感染與慢性發炎的高風險群。近日韓國研究即證實,牙周病或缺牙數量的增加,確實可能使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提升。
隨著台灣確診人數攀升,國人也陸續出現「長新冠」症狀,近期更傳出一女性病患於5月染疫後持續出現疲憊感、頭痛,嚴重影響思考及說話能力,甚至在騎車時因一時腦袋混亂而自撞卡車,差點釀成憾事,經診斷後確認為長新冠中常見的「腦霧」現象。台灣神經學學會胡朝榮理事長指出,長新冠症候群與「腦部」及「神經系統」息息相關,而腦部對於全身健康至關重要。呼籲民眾在疫情當下,更應重視腦部健康,以避免全身殘疾的後果發生。
年紀輕輕膝蓋就容易卡卡,是關節退化的前兆?「微笑藥師」廖偉呈藥師接受專訪表示,膝蓋中的關節液隨時處於「動態平衡」,每日皆會不斷地合成與磨損。若合成量變少、磨損量增加,關節行動力自然受到影響。膝蓋的慢性發炎反應會加速潤滑液流失,因此盡早使用保養品,有助延緩關節老化並保護膝蓋結構。
確診人數連日創新高,要補充哪些營養維持良好免疫力?簡鈺樺營養師指出,感染病毒的高風險族群如小朋友、年長者,應特別注意蛋白質是否攝取足夠。人體的免疫力是一種「系統性」的組成,從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到免疫分子,都需要有蛋白質這個材料構成。因此,要維持良好免疫功能,蛋白質吃得夠最重要。成人蛋白質攝取建議約為0.8-1g/每公斤。
國內Omicron疫情雖以輕症者為多,但感染後引發的相關腦部後遺症,仍可能對確診者造成嚴重的後果。先前《Nature》刊載研究已明確指出,即使罹患輕症也可能使染亦者的腦部出現「缺氧」現象,造成中樞神經的損害以及能量衰退。如今,刊載《eClinical Medicine》的研究則表明,新冠重症或住院者與嚴重的認知功能下降顯著相關,相當於智商指數下降10分、大腦功能衰退20年。
電子菸外型酷炫、好攜帶的特點,讓其逐漸取代傳統香菸,成為癮君子的新寵兒。不少人深信電子菸對於人體的危害更輕;甚至有吸菸者為了戒除菸癮,從此投入電子菸懷抱。抽電子菸真比香菸更健康嗎?《eLife》刊載研究指出,電子菸不僅與更高的死亡率有關,甚至可能造成身體「4種器官」的嚴重發炎現象。
外表看起來纖瘦有致,體脂肪卻過高的「泡芙人」族群,大腦功能將比常人更容易受損?不少研究證實,全身性肥胖將影響心血管功能,造成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慢性發炎的機率提高,而高體脂正是肥胖的危險因子之一。近期刊載於《JAMA Network》的研究,透過分析受試者的大腦橫斷面後發現,體脂過高者的腦損傷機率上升,且認知功能、記憶力皆呈現顯著下降趨勢。
心情鬱悶洗「冷水澡」,能凍結多餘的煩惱?溫度對生理狀態與心理狀態的影響,也許確實有其道理。《英國醫學期刊》曾報導一名受試者因對氟西汀、西酞普蘭等抗憂鬱藥物產生抗藥性,須每週接受「冷水療法」讓情緒獲得穩定。該療程不僅使受試者的憂鬱症狀明顯改善,甚至一年間逐步減藥,治療效果獲得大幅進展。《英國醫學期刊》在病例報導中表明,冷水療法並非適用於所有憂鬱症患者。不過,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的研究同樣宣稱,寒冷的水溫可能有助抒緩解壓力、減輕焦慮。
身為社會群體中的一份子,當沒有親友陪伴在側,難免會產生「孤獨感」。偶爾當一回「邊緣人」或許能得到片刻自在,但有不少研究證明,長期的孤獨感可能造成對身心不利的後果,包括步入老年後的癡呆症風險增加、認知功能下降;以及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身上背負數種壓力,對忙碌的現代人而言早已司空見慣。不過,隨著時間流逝,壓力源可能持續傷害身體與心靈健康。哈佛大學直屬健康機構《哈佛健康出版社》即指出,失智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皆可能與長期壓力有關。美國麻州總醫院心理諮商中心專家Shalu Ramchandani指出,個人面對壓力並感到威脅或危險時,會透過釋放壓力荷爾蒙、收緊肌肉、血壓上升以進入「備戰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