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級作家司馬中原逝世! 跌倒高風險群不只長者? 危害最大因子竟是「它」
國寶級知名作家司馬中原於1月4日離世,其子證實司馬老師於去年12月31日出門步行時,返家經過小緩坡,因重心不穩不慎兩腳交錯造成左大腿骨折;住院期間更曾發生心臟休克、肺部積水等急性狀況。事實上跌倒是導致殘疾最常見且最嚴重的問題之一,特別在老年族群中發生風險更高。
國寶級知名作家司馬中原於1月4日離世,其子證實司馬老師於去年12月31日出門步行時,返家經過小緩坡,因重心不穩不慎兩腳交錯造成左大腿骨折;住院期間更曾發生心臟休克、肺部積水等急性狀況。事實上跌倒是導致殘疾最常見且最嚴重的問題之一,特別在老年族群中發生風險更高。
不少民眾為求達到立竿見影的減重效果,往往追求在最短的時間內減肥,事實上這並非減重的最佳解,反而容易導致復胖、讓減重計畫前功盡棄!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說明,減重講求「瘦得久」、而非「瘦得快」,每一次快速減肥導致復胖,體脂肪往往出現「報復性增長」、越減越肥。
生酮飲食是近年頗受歡迎的減重方法,但也要小心身體可能悄然出現變化?聯安診所凃淑芬營養師表示,診間不少健檢民眾在抽血檢測時,發現其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跟前次報告相比,有明顯上升趨勢,細問之下才發現有很大比例的民眾正執行生酮飲食。
擁有健康的骨骼有多重要?此前學界已證實,強壯的骨骼結構能夠保護大腦、心臟等重要器官免受傷害,亦能儲存礦物質如鈣、磷,有助維持身體的基本運作。然而,人體的骨密度約從20-25歲左右達到高峰、此後將不斷流失,導致晚年的骨質疏鬆症、骨折等疾病風險增加,而絕經後更容易受到骨質流失的影響。
廣為流行的「168」間歇性斷食法,真的能達到更好的減重效果?《新英格蘭醫學期刊》近期刊登的研究指出,無論是否採取間歇性斷食,只要符合每日熱量控制標準,最重的體重下降程度並無顯著差異。中國廣州南方醫科大學研究團隊宣稱,這項為期一年的試驗當中,兩組人員都達到熱量控制,但採取8小時進食時間限制的組別,減重程度並沒有增加,而且內臟脂肪、血糖等生理數值的變化,兩組也呈現出相同改變。過去曾有研究認為斷食有助於血壓控制,但在該研究卻顯示「限時飲食」對血壓改善沒有額外幫助。
你有「冰塊肌」嗎?擁有線條分明的腹肌是許多男人的夢想,但是如何鍛鍊才能讓腹肌顯現?「健身男神」兼運動營養師、體適能健身教練祖雄受訪表示,很多人忽略了訓練腹肌不只需要鍛鍊核心肌群,更需要搭配有氧訓練及飲食控制,才能看見明顯成效。
「肥胖」是造成第2型糖尿病的主因之一,因此控制腰圍、BMI等相關數值,是預防糖尿病發生的關鍵指標。體重控制、適當運動也被認為是調控血糖的有效方法。不過,《JAMA Network Open》近期刊載的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如果減重後再次復胖,可能與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有關,「體重波動」幅度過大,將導致較高的心血管事件死亡率。
如果持續超過1-2週缺乏攝取特定營養素,如醣類、蛋白質的飲食方式,身體將進入「節能模式」,代謝開始下降,反而使脂肪難以代謝、瘦身更加困難。不少人會採取168斷食,省略早餐或晚餐,難度比嚴重節簡單。無形中達到每日總熱量攝取下降的效果,體重減輕是可預期的。但仍要注意斷食後的食慾反撲、肌肉減少以及復胖問題,都會影響長期的體重控制。
許多人在減肥時採取「少吃多動」,體重數字卻不見下降。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蔡明劼醫師指出,少吃多動減肥法其實隱藏著兩大常見陷阱,第一是「吃的少但熱量多」,第二則是「過度節食」,建議多透過飲食記錄並適時諮詢專家,有助於增加健康減重的成功率。蔡明劼醫師表示,國外曾有研究讓受試者自行評估攝取熱量,結果發現他們大幅低估了自己吃下的熱量值,最大落差更達到2倍。顯然許多人覺得自己「少吃」只是食量減少,但選擇的食物卻是麵包、餅乾、甜點等,看似份量變小,卻每一口都是滿滿的高熱量。
現代人若想要維持良好體態,大部分專家會建議從飲食和運動兩大項目著手。飲食方面,各式各樣的斷食法、生酮飲食法層出不窮;而運動方面則有各方學者爭論早上運動或晚上運動何者效果最佳。有人認為早上空腹運動能多消耗20%的脂肪,有人則提倡晚上運動,對睡眠品質能有明顯幫助。而究竟誰才是對的?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不過你若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又想下定決心運動的話,澳洲的最新研究可供你參考。
肥胖是現代社會最棘手的文明病之一,減肥也逐漸成為全民運動。許多宣稱能幫助減重的飲食法大為風行,包括節食、斷食、生酮飲食等等,各有支持者大力提倡。長期節食固然有可能讓體重下降,但若是每日攝取熱量過低,有可能引發腸道環境變化,對身體造成不可逆料的傷害。德國柏林夏里特醫學院(Charité – Universitätsmedizin Berlin)的研究就表明,長時間節食可能引起腸胃發炎,並加重腹瀉頻率,採取任何飲食改變之前,務必衡量自身情況並諮詢專業醫師與營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