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綜合報導
國寶級知名作家司馬中原於1月4日離世,其子證實司馬老師於去年12月31日出門步行時,返家經過小緩坡,因重心不穩不慎兩腳交錯造成左大腿骨折;住院期間更曾發生心臟休克、肺部積水等急性狀況。事實上跌倒是導致殘疾最常見且最嚴重的問題之一,特別在老年族群中發生風險更高。
國寶級作家司馬中原逝世! 為何長者跌倒易導致嚴重後果?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院(NIH)刊載指南表示,跌倒為人們在無意中倒在地面或其他較低位置的事件;而跌倒事件與死亡風險、各種致病風險與身體功能下降之間存在直接相關性,且發生在老年人、兒童與運動員的頻率較高。在老年族群中,相關併發症與跌倒事件增加有關,進而增加受傷的可能性。
美國國家衛生院指出,正常步態是基底核腦幹系統、肌張力控制與視覺、聽覺所形成之「本體感」等神經元有效協調的結果。而老年人跌倒風險上升,多與老化、過往疾病病史與藥物量增加,導致上述神經元功能退化有關。而若長者出現以下狀況,更可能導致跌倒風險急遽上升:
1.
肌少症。可能與飲食量減少、長期住院與長期罹患特定疾病有關。一般而言,老年人的肌肉質量、協調性下降與久坐行為,是造成肌少症的主要原因。
肌少症。可能與飲食量減少、長期住院與長期罹患特定疾病有關。一般而言,老年人的肌肉質量、協調性下降與久坐行為,是造成肌少症的主要原因。
2.
認知功能障礙。如失智症或中風等腦損傷而造成認知下降,該情況常見於老年族群,長期患病、特定部位疼痛或情緒變化劇烈者的風險較高。
認知功能障礙。如失智症或中風等腦損傷而造成認知下降,該情況常見於老年族群,長期患病、特定部位疼痛或情緒變化劇烈者的風險較高。
3.
餐後低血壓。是導致老年人跌倒的非生理性原因,可能肇因於自主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或心血管系統功能下降所致。
餐後低血壓。是導致老年人跌倒的非生理性原因,可能肇因於自主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或心血管系統功能下降所致。
4.
肥胖。長者的肥胖問題容易導致跌倒風險增加,原因為肥胖者更容易久坐、不運動,導致肌肉質量與神經系統、肌肉功能的下降。
肥胖。長者的肥胖問題容易導致跌倒風險增加,原因為肥胖者更容易久坐、不運動,導致肌肉質量與神經系統、肌肉功能的下降。
5.
骨質疏鬆。骨鬆易使長者籠罩在骨折的風險中,而骨鬆骨折在老年族群中的致死率極高。
骨質疏鬆。骨鬆易使長者籠罩在骨折的風險中,而骨鬆骨折在老年族群中的致死率極高。
6.
橫膈膜力量下降。橫膈膜的強度和功能下降,會導致背部力量不穩定,使跌倒風險增加。。
橫膈膜力量下降。橫膈膜的強度和功能下降,會導致背部力量不穩定,使跌倒風險增加。。
跌倒高風險族群不只長者? 發生跌倒事件的14種高危害因子
美國國家衛生院也列舉跌倒發生的危險因子(依照關聯性強弱,自高至低排序),包括以下14點:
.跌倒史:增加反覆跌倒的風險。
.年齡:年齡的增加與跌倒時反應時間減少有關,特別是在步態啟動與行走時。
.性別:在大多數老年族群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生跌倒。
.種族:研究表明,白人比起非裔、亞裔、族群更容易摔倒。
.藥物:如果同時服用4種藥物以上者,跌倒的風險會顯著增加。例如服用苯二氮平類藥物,會使夜間跌倒和髖部骨折的風險增加44%;抗心律不整藥、地高辛(Digoxin
,抗心衰竭或心律失常藥物)、利尿劑、鎮靜劑和精神藥物等藥物也會大幅增加跌倒的風險。
,抗心衰竭或心律失常藥物)、利尿劑、鎮靜劑和精神藥物等藥物也會大幅增加跌倒的風險。
.獨居:獨居是跌倒的危險因子,如果跌倒者無法透過旁人協助起身,其傷害和不良後果可能會增加。
.不良健康狀況:與跌倒風險增加相關的不良健康狀況,包括心血管疾病、關節炎、甲狀腺功能障礙、糖尿病、憂鬱症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另外,時常發生眩暈、失禁者在跌倒人群中亦很常見。
.步態和活動力受損:30歲後,人體的力量和耐力每十年約下降10%;當力量、力量和耐力下降時,跌倒風險亦隨之上升。
.久坐不動:久坐者相較於固定活動者,跌倒的次數可能更多。
.害怕跌倒:統計指出,在最近跌倒過的族群中,高達70%表示害怕跌倒;而該人群中又有50%可能會因為過於恐懼跌倒,而限制身體活動或社交活動,陷入增加跌倒風險的惡性循環。
.營養不良:營養缺乏會導致體重指數(BMI)過低,進而增加跌倒的風險。另外,維生素D長期缺乏會導致肌肉無力、骨質疏鬆和步態功能受損。
.認知障礙:失智症、記憶力差、精神狀態不穩者,與跌倒風險增加有關。
.視力受損:如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等眼部問題,導致視野受到影響,更容易引起跌倒事件。
.足部問題:行走時的足底疼痛(如足底筋膜炎)、長繭、腳趾或指甲畸形、足部潰瘍等問題會增加平衡困難與跌倒的風險。
美國國家衛生院示警,隨著上述14項危險因子數量的增加,跌倒風險也會驟然提升:每增加一個風險因素,一年內跌倒風險就會加倍。在沒有風險因素的情況下,比例起始點為8%、在有4項風險因素疊加的情況下,比例最高可增加78%,風險族群不得不慎。
65歲以上者每6人就有1人曾跌倒 過半數跌倒事件發生於「這場合」
以國內跌倒人口來看,根據衛生福利部110年死因統計結果顯示,110年事故傷害死亡人數為6,775人,居國人死因第7位,其中跌倒(落)致死人數占21.9%(1,482人)。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65歲以上長者約每6人,就有1人曾經發生跌倒,且每12位長者,就有1人曾因跌倒而就醫。
值得注意的是,長者跌墜受傷地點有52%發生在室內、48%發生在室外,其中室內跌傷地點排行依序為客廳、臥室、浴室、廚房或餐廳、陽臺、樓梯等。國健署強調,跌倒是造成65歲以上長者受傷住院和急診的最主要原因,其發生率亦隨年齡增加而隨之提高。
如何避免跌倒後引起嚴重後果? 專家揭步入老年前必知5件事
綜合所述,提醒民眾在步入中老年前,應透過改變生活型態、飲食習慣或積極運動等措施,提升骨骼密度並使骨骼變得強壯,以避免日後跌倒發生意外的風險。英國薩里大學營養學家Jenna
Hope表示,民眾可透過以下5種措施,確保骨骼結構的健康:
Hope表示,民眾可透過以下5種措施,確保骨骼結構的健康:
1. 採取重量訓練。
Hope表示,重訓不僅能鍛鍊肌肉,也有助於新生骨骼的成長,並保持現有骨骼結構的完整性。此前《研究生醫學期刊》刊載研究曾提及,絕經後女性接受為期12個月的重量訓練計畫,發現她們脊椎與臀部的骨密度更高。而該部位通常容易受到骨質疏鬆症的影響。
2. 攝取維生素C。
維生素C廣泛存在於蔬菜與水果當中,每天食用5份以上的蔬果,就能達到每日建議的維生素C攝取量(40毫克)。Hope指出,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包括柑橘類、辣椒、草莓、奇異果、綠花椰與馬鈴薯。
3.
多加補充鈣質。
多加補充鈣質。
鈣質是骨骼中最為重要的營養素,幫助增強骨骼的強度與度。不過,Hope也強調,若沒有適度補充維生素D與維生素K充當載體,則骨骼中的鈣質難以發揮效用。建議一天補充10微克以上的維生素D,並確保充足的陽光照射;維生素K則常見於綠色蔬菜、豆製品,三者同時攝取對骨骼健康至關重要。
4.
避免熱量過低。
避免熱量過低。
過多的熱量會引起肥胖,而攝取熱量太低仍是過猶不及。Hope表示,極端的飲食方法如節食、斷食等,會增加骨骼脆弱的風險。另外,熱量過低可能導致個人體重過輕,罹患骨骼性疾病的風險也會提升。因此,平時應多方攝取各類營養素,避免體重起伏過大、導致骨鬆或骨折的機率增加。
5.
多攝取蛋白質。
多攝取蛋白質。
Hope建議,65歲以上的長者可透過攝取優良蛋白質,搭配定期重訓強化骨骼。曾有研究指出,長者攝取蛋白質輔以運動,顯著降低跌倒、骨折等潛在風險。完整且優良的蛋白質如瘦肉、魚類、雞蛋,純素者亦可透過植物性蛋白質如豆類、堅果、種子、全穀物與豆製品加以攝取。
跌倒是老年族群的嚴重問題,民眾不可不慎;且反覆跌倒會導致該族群發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並導致身體各部位功能下降。考慮到跌倒造成的精神、情緒和身體傷害,建議早期介入以預防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