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餐後促進消化必吃! 營養師:多攝取「2水果」,不只助排便還能助眠
水果有助於健康,但選對食用時機能提升營養吸收效果,避免對腸胃造成負擔。高敏敏營養師建議,一般健康者可隨時享用水果,首選當季新鮮水果;大餐後可選鳳梨、奇異果等富含消化酵素的水果,幫助食物分解。血糖控制者宜在兩餐間選擇低GI水果,如蘋果、芭樂,以穩定血糖。運動後一小時內攝取水果可補充能量並促進肌肉修復。睡眠困擾者可於晚餐後食用香蕉、火龍果等富含鎂的水果,以提升睡眠品質。
水果有助於健康,但選對食用時機能提升營養吸收效果,避免對腸胃造成負擔。高敏敏營養師建議,一般健康者可隨時享用水果,首選當季新鮮水果;大餐後可選鳳梨、奇異果等富含消化酵素的水果,幫助食物分解。血糖控制者宜在兩餐間選擇低GI水果,如蘋果、芭樂,以穩定血糖。運動後一小時內攝取水果可補充能量並促進肌肉修復。睡眠困擾者可於晚餐後食用香蕉、火龍果等富含鎂的水果,以提升睡眠品質。
中國研究團隊刊載於《細胞》上的冠狀病毒研究,引起社群媒體上眾多人的憂慮。
長庚大學施信如教授指出,近期研究發現來自蝙蝠的HKU5-CoV-2病毒,具備與新冠病毒相似的「furin cleavage site」,能利用人體的ACE2受體成功感染人類呼吸道及腸道類器官,但強調這不代表病毒能夠有效「人傳人」。國立中興大學吳弘毅教授提醒,該研究僅停留於細胞實驗,尚未證實病毒的傳播力及致病性,呼籲避免過度恐慌,需持續監測病毒發展。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團隊發表於《Nature》的研究指出,利用改造後的益生菌菌株 Nissle 1917 (EcN) 作為「腫瘤新抗原疫苗載體」,在小鼠結腸直腸癌和黑色素瘤模型中有效抑制腫瘤生長。這項創新技術能精準引導免疫系統識別並攻擊腫瘤,延長生存期,減少轉移。未來研究將針對人體試驗進行,期待推動癌症個性化治療的進展。
腦中風新藥傳出研究疑似造假,引發科學界及國際食藥機關關注。國際重要科學期刊《Science》收獲匿名舉報,指稱南加大神經遺傳研究所主任Berislav Zlokovic的腦中風新藥「3K3A-APC」第三期臨床試驗的臨床前研究數據可能為造假資料,以及第二期臨床試驗結果被過度解讀。
根據110年十大癌症死因統計,胰臟癌位居第7名,相較於十年前,胰臟癌死亡人數增加62.7% ,其平均5年存活率僅1%-4%,被視為預後最差的癌症之一。胰臟癌因為難以早期診斷,發現腫瘤時的期數多已晚期,採取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免疫治療、細胞治療的反應皆不理想。醫學上關於胰臟癌的診斷與治療尚無明顯進展,故在坊間有「癌王」之稱。
可別小看「孤獨」所造成的潛在心理問題!長期孤苦無依、遠離群體生活,心理疾患恐將影響「生理年齡」,造成預期壽命縮短。根據《Aging》期刊近日所刊載的研究指出,孤獨感相較吸菸、飲食習慣或壓力,更容易加速「生理性老化」,平均而言較健康正常人衰老了1.65歲。
Omicron變種病毒自2021年11月從南非擴散以來,傳染性強、容易造成「免疫逃脫」的特性,使其成為現今全球疫情的主要感染源。科學家發現,Omicron病毒中的「棘蛋白」中,被發現至少已有33處突變; 受體結合域中的29種胺基酸則有15種產生異變,與原始株的型態差異不可同日可語。
我國購買之首批新冠肺炎口服藥物「Molnupiravir」於昨日(1月24日)到港,作為對抗Omicrom疫情的重要資源,口服抗病毒藥物是否真能終結疫情大流行?權威醫學期刊《Nature》報導宣稱,目前陸續獲各國批准上的之2款新冠肺炎口服藥確實有明顯治療效果。然而,2款新藥能有效降低重症與死亡率,科學家卻已馬不停蹄地開始尋找「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