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成墜樓身亡! 憂鬱症是自殺警訊? 身邊親友出現「3大跡象」要警覺
藝人兼歌手艾成驚傳於今日(17日)墜樓身亡,引發各界震驚惋惜。過去媒體曾報導艾成罹患憂鬱症或躁鬱症,導致情緒及精神狀況相對不穩定。事實上,自殺是台灣國人死因第一名,如何在身邊人發出輕生徵兆或訊息時,給予正確及時的協助與處置,是國人心理健康必須強化的重要知識。
藝人兼歌手艾成驚傳於今日(17日)墜樓身亡,引發各界震驚惋惜。過去媒體曾報導艾成罹患憂鬱症或躁鬱症,導致情緒及精神狀況相對不穩定。事實上,自殺是台灣國人死因第一名,如何在身邊人發出輕生徵兆或訊息時,給予正確及時的協助與處置,是國人心理健康必須強化的重要知識。
明星藝人閃婚、離婚消息時有所聞,彼此離異後尋找「第二春」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再婚究竟能不能得到幸福?對雙方的心理狀態將產生何種影響?回顧科學界的研究發現,「結婚」確實可以對個人健康帶來正面影響,而離婚通常會與健康狀況下降相連結。中國西安工程大學去年(2021)年曾針對235名離婚者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再婚者與離婚者相比,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更低、自我評量的健康狀況更良好。而再婚對於促進健康似乎有性別差異,再婚行為對男性的心理健康有明顯效益,而與女性心理健康較無顯著關聯。
一般人對於「伴侶關係」定義,大多是一對一的交往模式。如果在伴侶關係中對方提出一對多或多對多,所謂「開放式關係」,是否表示對方心理不正常?大眾對於開放式關係的認知又是否有所誤解? 山曉心理治療所所長許家綺心理師受訪表示,「開放式關係」的定義為是由伴侶雙方充分討論後,容許「非單一親密關係」的關係型態之一。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狀態,可能依性別、年齡或心理需求而有差異。真正的「開放性關係」是雙方共同認知、定義甚至量身打造的感情狀態。
長期缺乏伴侶陪伴,或許並非個人意願。不過,感情世界的不順遂,確實可能對身體健康有所影響。一項《英國醫學期刊》(Britsh Medical Journal)刊載的研究即指出,長期缺乏伴侶、並屢次遭受分手之苦的男性,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能增加。
人生中難免會遭遇「愛別離」的痛苦,當失戀、離婚發生時,該如何調整生理與心理狀態,避免落入憂鬱、想不開等負面情緒?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科周緯柏醫師表示,為感情問題來求診者為數不少,甚至不乏年輕族群為此諮詢精神科介入治療。周緯柏醫師表示,失戀或失婚(親密關係的結束)是人生中常見的壓力來源,當結束一段親密關係常見的反應會有悲傷、憂鬱情緒,嚴重時會有自我懷疑、自信心低落等狀況。再更極端嚴重時會產生幻聽、幻覺,甚至有自殺想法。
分手後仍對「前任」難以忘懷,可能內心潛在的「依附心理」有關?覓汨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許乃文心理師表示,對前任伴侶的「需求感」,是無法抽離感情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人在職場、家庭的表現很獨立,但是在親密依附關係上卻無法離開對方。許乃文心理師表示,常與前伴侶「藕斷絲連」的個案,較有機率在關係中是受到照顧的角色,對情感依附性較強,甚至無法一個人過生活,對孤獨感產生畏懼,有些嚴重個案會因此「生活失能」。倘若察覺前任嚴重依附、並時常觸景傷情,應及時尋求心理諮商的協助。
童年時的心理創傷,可能增加長大後的藥物成癮風險?美國喬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Georgia)發佈的最新研究指稱,「負面童年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包含父母離異、家庭暴力、物質生活匱乏等,較生活中其他壓力源更可能導致成年後的負面健康影響。
何謂自戀型人格?山曉心理治療所所長許家綺心理師表示,根據DSM-5的人格障礙診斷準則,人格障礙可分為三大類,A群人格較有古怪、偏離常態的傾向;B群人格容易戲劇化、不穩定;C群人格與焦慮、害怕等表現有關,而自戀型人格是屬於B群人格中的其中一種。許家綺心理師提醒,B群人格具有不少共同特質,比如行為與情緒較戲據化、人際關系不穩定、關係變化較極端、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較易缺乏同理心等等。
伴侶間分手或離異後,卻又發生了性行為,究竟合不合適?一份刊載於國際期刊《性行為檔案》(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中的研究則揭露,「分手後性行為」其實對「前」伴侶雙方皆有著積極的影響。研究發現,受試者與前伴侶發生性關係後,大多還是能夠從失戀帶來的沮喪或悲傷中恢復。此外,向前伴侶要求發生性行為的受試者,在多數情況下也相當順利地與前伴侶發生性行為。研究人員發現,雙方發生性行為後,並未影響他們走出失戀的陰霾,且成功率與分手後再次複合的機率無直接關聯。那些渴望與前伴侶發生性行為的受試者認為,性行為是一種促進親密和彼此聯繫的方式,且發生性行為後,反而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變得更加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