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防疫沒確診先得憂鬱症?心理師呼籲:注意資訊焦慮,別看太多新聞

居家防疫沒確診先得憂鬱症?心理師呼籲:注意資訊焦慮,別看太多新聞

2021/07/21

台灣實施三級警戒已有2個月時間,大部分民眾都長時間待在家中,導致家暴、衝突事件暴增,人心開始因疫情出現浮動;甚至還有PTT網友笑稱自己「可能還沒確診就先得憂鬱症」。事實上,人們因缺乏社交、或是因新聞資訊產生焦慮,都讓身心受到嚴重影響,究竟該怎麼調適這樣的心情呢?心理師林仁廷建議,先瞭解焦慮情緒的來源,如果焦慮感是來自於過度吸收偏頗資訊,也許應該調整接受資訊的方式,就能避免產生過度焦慮。

生活習慣的快速改變加深民眾焦慮情緒

生活習慣的快速改變 加深民眾焦慮情緒


林仁廷心理師認為,疫情期間民眾產生的憂鬱和焦慮都是真實存在的。他舉例,長輩們以往習慣在菜市場與攤販噓寒問暖、和街坊鄰居聊天,買完菜在外閒晃再回家,如今受到疫情干擾,生活型態改變,出門除了買菜之外什麼都不能做,再加上市場採取身分證分流管制,買菜還需要挑日子,這些都是需要適應的新習慣,若心態無法調整,恐怕就會導致心理問題。


不僅是長輩,原本在外工作的父母,在疫情後變為在家上班,同時還得照顧子女,也是生活型態轉變的例子之一。林仁廷心理師表示,父母會害怕自己染疫,將病毒傳染給小朋友,因此咳個嗽都會提心吊膽;加上平時要處理環境清潔、準備飯菜等等雜事,久而久之當然會覺得「心很累」、壓力巨大,而這可能會導致失眠、緊張和身體僵硬等等症狀,此時就得小心自己是否太過焦慮,免得身體免疫系統出問題。

資訊太多反而徒增煩惱關注政策走向較實際

資訊太多反而徒增煩惱 關注政策走向較實際

而過度關注確診數或新聞報導所導致的「資訊焦慮」,亦是相當嚴重的問題。林仁廷心理師認為,引起大眾資訊焦慮的原因,主要有下列2種情形:

1.資訊太多,不知該從何看起。

林仁廷表示,人在處於緊張狀態時,會特別想掌握所有資訊,而這種行為反而會造成腦中的資訊爆炸,徒增自己的焦慮情形;再者,新聞台以收視率做為收入來源,難免會有標題聳動、言論偏頗的情形,如果民眾被新聞內容嚇得不知如何是好,林仁廷心理師建議,此時只需關注中午或晚間新聞前30分鐘內容即可,其他通通不要看,以免自尋煩惱。


2.懷疑資訊是否真實。

林仁廷心理師提醒,新聞往往只會擷取片段內容進行揣測,對疫情沒有實質幫助的消息就盡量別看;而此時應多關注官方所施行的政策,因為疫情處理是國家級的事務,若全盤否定政府的政策,卻沒有人提出更好的實質作法,之前的防疫基礎就不見了。不過,如果政府政策確實有誤,我們依舊可以就事論事地對其提出具有建設性的建議。


綜合上述,資訊的繁雜使得人心惶惶,此時我們更應避免成為錯誤資訊的分享者,例如在朋友或是家庭群組中,對有疑慮的資訊就應先查證,如果資訊是錯誤的就不要再轉傳;如果想多知道目前疫情的情況,衛福部官網每日會有當日確診數與死亡人數資訊,建議以此為準,而許多健康媒體網站也有彙整懶人包、圖文可供參考,資訊一目瞭然。遠離焦慮情緒其實不難,端看我們以什麼心態、什麼方式面對這次疫情。



資料來源:

大夥宅在家 防疫3級 家暴升級


【喜歡《潮健康》的報導嗎?點讚及時接收最新潮流健康知識】

coolhealtheditorpeter的大頭照
潮健康編輯部-昱彣

HI!我是潮健康的「潮編」昱彣。潮健康不只讓你/妳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更要你/妳從頭到尾潮到出水!透過淺顯易懂的文章、詼諧有趣的企劃,結合最新趨勢、時事議題,讓醫學知識也能夠跟上潮流,不再難懂!

留言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