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經濟不穩、家庭失和  心理疾病暴增?  心理師建議:找回「控制感」助心情穩定

疫情期間經濟不穩、家庭失和 心理疾病暴增? 心理師建議:找回「控制感」助心情穩定

2021/09/02


焦慮情緒成為防疫後遺症

疫情使生活徒增不確定性  焦慮情緒成為防疫「後遺症」

疫情期間,各行各業均受到極大影響,民眾又面臨是否能夠打到疫苗,以及境外變種病毒虎視耽耽的風險。病毒帶來各種懸而未解的焦慮感,或多或少困擾著每一個人。可以說疫情的爆發,對台灣民眾心理陰影上造成不小的「後遺症」。

四季心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琮祺心理師認為,疫情衍生出的經濟、家庭,或疫苗接種等等焦慮感,根源都在於這些事情充滿「不確定性」。大部份的受僱者無論哪一個行業,都可能擔心明天起「飯碗不保」,在「人人自危」的氣氛之下,容易對未來產生迷惘或焦慮感。


除了成年人面對工作和經濟的不確定性,學童與青少年在家上課後,也容易增加家庭成員間的衝突頻率。蘇琮祺心理師認為,青少年族群處於「好奇心爆棚」的階段,喜歡與外界接觸、探索自我,也需要與同儕建立關係及認同感。


先前三級警戒發布,全國改為線上教學,青少年不僅無法與同儕獲得連結,與家人間的距離又突然拉近,日常生活的衝突可能就會加劇,讓他們無法獲得喘息,而原本就有心理、精神疾病的青少年,更可能因此加重疾病程度。


想抒壓先釐清壓力來源

想抒壓先釐清壓力來源  找回「控制感」解除不安焦慮

蘇琮祺心理師分析,經濟壓力、家庭關係,或是人際關係的丕變,是疫情期間民眾的主要壓力來源。如何因應這些壓力?心理師給出建議:第一步應先瞭解壓力源為何。比如用便利貼或手札,將壓力源條列出來,比如工作、伴侶、擔心感染等等,重點是務必誠實面對內心,寫下來的文字才對減壓有幫助。

第二步,將壓力源分成兩類:「不能控制與解決」和「可以控制與解決」。以經濟問題為例,如果疫情期間沒有收入,可尋求失業救濟或貸款暫時抒解,這就屬於「可以解決」的問題,請盡快解決它,不要有一絲拖延。如果屬於不能解決的問題,先試著將傷害降到最低,像是在家上班時孩子每天哭鬧,可以透過購買拼圖或健身環,轉移孩子注意力,減少哭鬧頻率。倘若真的無法解決,請放下擔憂與焦慮感,先透過適當的抒壓方法照顧自己,轉換一下心情,說不定在獲得充足休息後,能夠產生會不一樣的觀點。

此外,蘇琮祺心理師也建議,青少年或大學生在疫情期間,可以透過線上聚會或線上課程維持人際連結。或是透過線上聚會、線上運動課、線上營隊等充實自己的日常生活,只要找到自己適合的課程種類,維持與他人的連結,就能有效抒解青少年的焦慮感與不安全感。

整體而言,疫情期間容易使人對事物產生不確定感,而不確定感會使我們無法獲得「控制感」,這是焦慮的源頭之一。蘇琮祺心理師認為,上述方法都能夠重新取得對生活的控制感,進而讓內心平靜、情緒得到緩解。

不過,心理師強調,如果嘗試各種減壓方法後,壓力仍無法有效排除,請盡快尋求心理諮商單位或醫療單位的協助,避免過度壓抑負面情緒,造成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喜歡《潮健康》的報導嗎?點讚及時接收最新潮流健康知識】

coolhealtheditorpeter的大頭照
潮健康編輯部-昱彣

HI!我是潮健康的「潮編」昱彣。潮健康不只讓你/妳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更要你/妳從頭到尾潮到出水!透過淺顯易懂的文章、詼諧有趣的企劃,結合最新趨勢、時事議題,讓醫學知識也能夠跟上潮流,不再難懂!

留言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