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外電編譯
過動症患者易有囤物行為? 研究:較常人更為明顯
今日適逢千年一遇的「111.11.11」光棍節,不少電商已摩拳擦掌,等待光棍節帶來的龐大商機。不過,不少民眾無視自身的需求「風暴式購物」,甚至透過瘋狂購物、堆疊物品以達到「抒壓感」。其實,一次性的瘋狂購物行為,有可能導致平時累積的焦慮感不減反增,形成惡性循環;若過往有心理疾病病史者,更可能惡化如強迫症、囤物症、焦慮症等疾病。
《精神病學研究期刊》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研究揭露,囤物與衝動購物行為,不僅與強迫症症狀有關,幼年時期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患者,更有可能表現出囤物行為,甚至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囤物症如同其他心理疾病,將導致日常行為困難、並導致焦慮與憂鬱情緒。以往的囤物症研究集中在老年女性,英國安格里亞魯斯金大學則將焦點放在過動症患者身上。團隊招募88名受試者進行抽樣調查,詢問他們的症狀嚴重程度、完美主義情節、憂鬱和焦慮情緒評估、日常功能表現等項目。
88名受試者中有19%出現臨床上的顯著囤物症狀,平均年齡約落在30歲左右,且男女性佔比均等、無顯著性別差異。其餘81%受試者呈現比一般人更嚴重的囤物行為,但並未嚴重損害他們的生活。
研究團隊同時評估90名普通成年人的囤物行為,結果顯示,普通成年人中僅有2%受試者表現出臨床定義的囤物症。另外,
220名線上抽樣之樣本評估也顯示只有3%普通成年人會有明顯囤物行為。在比例顯著差異之下,可能指向囤物症與過動症之間的關聯性。
用囤物購物滿足療癒感 恐陷入焦慮憂鬱惡性循環
研究主要作者Sharon
Morein-Zamir表示,從文獻回顧可發現,兒時罹患過動症者,成年後得到憂鬱症機率比常人更高。為了排解內心不愉快的情緒,他們更容易依賴大量購物、囤物行為以獲得「療癒感」,反而影響生活品質,也增加憂鬱症治療困難。
「囤物症的行為更應該被納入常規評估,原因是,這些行為正在損害患者的生活,他們卻往往不擅於表達自己的困難之處。」Morein-Zamir認為,囤物行為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惡化,因此,臨床上評估囤物症症狀時,應將其與過動症的關聯性一併納入考慮,有助於整體病情的治療與改善。
Morein-Zamir呼籲,只要出現物品堆積如山、嚴重影響空間動線、形成極大心理壓力時,適度接受心理諮商治療便有必要性。此外,囤物症亦可能與原生家庭、個人習慣息息相關,建議身邊親友適當關心提醒,盡量以鼓勵代替責罵,協助他們盡早回歸正常生活。
資料來源:
ADHD linked to hoarding behaviour – new study
Elevated levels of hoarding in ADHD: A special link with
inattention
延伸閱讀:
沒有《怪胎》演的那麼美好? 強迫症患者可能更容易中風
亂買東西、經常後悔是「躁鬱症」前兆? 醫:這些症狀持續2週以上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