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攝護腺癌3成確診即轉移  比歐美多3倍!  醫:50歲上應定期檢查PSA

文章分類/

台灣攝護腺癌3成確診即轉移 比歐美多3倍! 醫:50歲上應定期檢查PSA

✦ 2024-07-20 更新
1258 瀏覽
❝ 快速摘要:110年國人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攝護腺癌新發生人數達7,481人,不只在男性十大癌症中排名第5位,死亡率更高居第6位。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馮思中醫師表示,攝護腺癌是高齡男性最好發的癌症之一,且發生人數成長率近4%。
快速跳轉目錄

文/郭家和

台灣攝護腺癌確診晚期  高出歐美國家近3倍

台灣攝護腺癌確診晚期 
高出歐美國家近3倍

110年國人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攝護腺癌新發生人數達7,481人,不只在男性十大癌症中排名第5位,死亡率更高居第6位。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馮思中醫師表示,攝護腺癌是高齡男性最好發的癌症之一,且發生人數成長率近4%,隨著臺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攝護腺癌人數預計持續攀升。除了直接造成病人死亡,攝護腺癌的健保醫療支出也是重要議題。

「台灣每年新增超過7千例攝護腺癌,其中將近3成患者在確診時已屬於『轉移性』攝護腺癌,而歐美國家的比例卻不到1成左右,造成我們有更多病人需要接受後線治療!」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泌尿腫瘤委員會主委黃昭淵醫師指出,攝護腺癌早期難以發現,患者出現解尿困難、尿液或精液帶血、射精疼痛、夜間經常小便、骨疼痛、PSA指數上升等攝護腺癌常見症狀,已有可能為轉移性攝護腺癌。多數轉移性攝護腺癌第一線治療以荷爾蒙治療為主,但通常治療數年後會產生抗藥性,發展為「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預後及死亡率更不理想。
具有BRCA基因突變  攝護腺癌風險增1.9倍

具有BRCA基因突變 
攝護腺癌風險增1.9倍

黃昭淵醫師表示,攝護腺癌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發生率年齡中位數為72歲,目前致病原因不明,與家族成員有症狀病史有關,若父親或兄弟為攝護腺癌患者,個人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更多。另外,研究顯示,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菸、高油或高膽固醇的飲食習慣,也是攝護腺癌的危險因子。

此外,攝護腺癌也被發現與基因突變有關,在轉移性攝護腺癌比例中約有12%具有BRCA基因突變,特別是本身有家族癌症病史者,研究發現具BRCA基因突變者罹患攝護腺癌風險為一般人的1.9倍。

「為及早發現攝護腺癌,50歲以上的男性應該定期抽血檢測PSA數值,好比我們鼓勵民眾瞭解自己的膽固醇、三酸甘油脂與腎功能數字,透過PSA的定期檢查與追蹤,才能幫助攝護腺癌及早診斷、接受適當治療!」

黃昭淵醫師指出,50歲以上男性可每半年定期至泌尿科進行血液攝護腺癌特異性抗原(PSA)檢查,並視需求接受肛門指診,高度懷疑者可進行超音波影像切片,提升發現早期攝護腺癌的機率。

荷爾蒙抗藥性不可避免?  攝護腺癌走向精準治療

荷爾蒙抗藥性不可避免? 
攝護腺癌走向精準治療

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會根據癌症分期與患者身體情況而擬定治療計畫,高雄榮民總醫院泌尿科郭威廷醫師表示,多數的攝護腺癌首次治療以荷爾蒙治療為主。從期別而言,早期攝護腺癌有機會接受手術治療或搭配放射線治療;一旦進展為晚期時,則主要考慮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及新一代荷爾蒙治療(新型雄性激素抑制劑治療),然而,多數攝護腺癌在荷爾蒙治療後都會發生「抗藥性」問題。

「攝護腺癌病友如果接受荷爾蒙治療,終究會走向荷爾蒙抗性,也就是進展成為『去勢抗性』的攝護腺癌,引發骨頭疼痛、腹部疼痛等症狀,後續的治療反應也會變得更差!」

郭威廷醫師指出,攝護腺癌在經歷荷爾蒙治療後易產生抗藥性,發展為「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研究顯示,經過新一代荷爾蒙治療後惡化,且帶有BRCA1/2基因突變的患者使用PARP抑制劑,可降低接近4成的疾病死亡風險,對無疾病惡化期也有幫助,健保雖在11月擴大給付,惟不符合申請條件或未具相關基因突變的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癌,有治療意願者則須自費使用。

郭威廷醫師呼籲,目前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多元且考量層面複雜,包括患者的身體狀況、是否有基因突變、癌症是否已經轉移或進展為「去勢抗性」,患者應與泌尿科醫師充份討論。隨著癌症醫學進入精準治療時代,高齡與晚期攝護腺癌患者,可考慮及早進行基因檢測,採取更有助於提升預後的治療策略。








潮健康專屬讀者社群邀約:不想錯過重要醫療健康資訊,現在馬上點擊加入潮健康LINE專屬讀者社群


快速跳轉目錄

▧ 最新文章

✦ 潮健康致力於推廣健康潮流新知,歡迎各種形式之媒體洽談合作 ✦
請來信至 [email protected],或電洽:02-6605-0993,將有專人與您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