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盤就胸悶、冒冷汗? 恐是大腦「撐太久」扛不住了! 醫教4招關掉焦慮情緒

✦ 2025-04-11 更新
11 瀏覽
❝ 快速摘要:股市震盪易誘發「中樞敏化症候群」,臺北榮總張家銘醫師提醒,胸悶、冒冷汗、失眠等症狀可能來自大腦過度警覺,並非單純自律神經失調。神經系統過度靈敏,使身體誤以為處於危機中。張醫師建議:固定睡眠、遠離焦慮資訊、營造安全感、練習正向對話,可協助大腦重設「安全閾值」,恢復神經平衡。若症狀持續,應盡早就醫。
快速跳轉目錄

潮健康/編輯部

 

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近日公開喊話,欲對世界各國課徵新關稅;卻又於今(10)日宣布除中國以外的國家暫停90天關稅。此舉導致全球股市起伏不定,不少投資人的心情也如同坐雲霄飛車般跌宕。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醫師於社群表示,若近日自覺因財務壓力而胸口悶痛、有明顯的冒冷汗失眠等症狀,可能是「中樞敏化症候群(Central Sensitization Syndrome)」正在發作。

 

一看盤就胸悶、冒冷汗?  恐是「中樞敏化症候群」正在發作

「這幾天應該有不少人出現這樣的感覺:看著新聞說股市狂跌,心裡也跟著發緊;連日聽到裁員、縮編、物價漲聲響起,胸口也開始悶痛!」張家銘醫師指出,有時壓力不僅限於心理層面,甚至可能影響生理,引起心悸、冒冷汗、腸胃絞痛、失眠、眼皮跳等症狀。當就醫檢查時,醫師卻又說只是「自律神經失調」,多放鬆自然就會恢復。

 

不過,財務危機所引起的劇烈壓力,正是令人難以放鬆的罪魁禍首。張家銘醫師表示,身體無法放鬆可能是神經系統進入「過度警戒」的狀態,已經不是單純的「自律神經出狀況」能夠解釋,而是中樞敏化症候群發作的警訊。「我們常說自己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但很多時候,身體的器官其實沒有壞,真正出狀況的是『感覺系統』變得太過敏感!」

 

不少人誤以為只要身體出現異狀,去做檢查就一定能查出結果。張家銘醫師澄清,神經系統並非只有「正常」或「生病」2種狀態。它可以是過度緊繃、持續警覺,也可以是誤判訊號、放大回應。這種處於正常或異常的「中間狀態」,才是現代人最常見的神經困擾。中樞敏化症候群是「大腦過度敏感」;自律神經失調則是「神經真的出現了功能障礙」,不過兩者可能會有重疊。

 

沒生病身體卻一直出狀況? 別讓大腦習慣進入「戰鬥模式」 

張家銘醫師以2025年哈佛醫學院布萊根婦女醫院的最新研究為例:研究團隊針對555位具有自律神經症狀的患者進行分析後發現,超過三分之二的受試者並無神經退化或器官損壞的狀況,而是大腦對身體內部訊號反應過度,也就是「中樞過敏」。研究更進一步指出,受試者即便做了完整的自律神經測試,也不一定能檢查出「明確病灶」。但從腦部血流、呼吸反應等微細指標來看,的確有中樞神經系統處於過敏狀態的證據。

 

張家銘醫師解釋,可以將神經系統想像成一組「保全系統」,會自動偵測風險並發出警報。中樞敏化症候群就像將此系統的「靈敏度調到最強」,連一點風吹草動都會被誤判成緊急狀況。結果就是大腦快速下達「應戰指令」,開始出現心跳加速、呼吸變急、腸胃緊縮等狀況,甚至導致情緒崩潰。換句話說,中樞敏化症候群會放大身體的感覺系統--明明沒什麼大病,但身體卻每天像在打仗。

 

「這並不是純粹的心理作用,更不是你太脆弱,而是來自大腦層級的一種『過度警覺反應』!」張家銘醫師指出,並非所有的身體異常,都能在掃描影像或抽血中找到答案。特定的答案藏在神經的深處,介於正常與異常之間的模糊地帶裡,而大腦已經悄悄把自己推向戰鬥模式。

 

中樞敏化症候群最典型的發生背景,是一連串生活壞消息累積下來所導致。例如近期的股市跌宕,或是日常生活上任何可能發生的事件,如家人吵架、工作不穩、失眠整週、情侶爭執、看到朋友出國自己卻還在加班等等。上述事件乍看之下無傷大雅,但在神經系統的世界裡,卻被一點一滴地記錄下來;當累積至一定程度後,大腦就會進入「全時警戒模式」。

 

將敏感的神經系統「格式化」!  醫教4招關掉焦慮情緒

「你可能只是看了一眼財經新聞,就突然胃絞痛、覺得喘不過氣。即使你沒有開股市APP,神經系統早已被那幾天的氛圍所感染。」張家銘醫師表示,若自覺出現中樞敏化症候群狀況,並非只憑深呼吸就能解決;若要找回神經系統的平衡,建議切勿再壓抑生活中的各種感覺,亦不必尋求更多檢查報告,而是重新設定「安全感」的閾值,換個方式照顧自己。

 

至於該如何降低中樞敏化症候群的影響?張家銘醫師建議,以下舉措都有助於情緒回穩,消除源自神經系統所帶來的過度反應:

 

1.固定睡眠時間。每天在固定的時間點上床睡覺,規律作息幫助神經系統回穩。

 

2.關閉焦慮來源。將造成焦慮的資訊來源徹底關閉,例如股市盤中速報

 

3.營造安全環境。給身體安全的環境線索——溫暖的燈光、放鬆的呼吸、熟悉的音樂都有幫助。

 

4.自身對話練習。學會不懷疑自己的症狀,對身體說「謝謝你提醒我,是時候停下來了。」這並非是逃避心態,而是一種讓神經系統相信「現在沒有危險」的訓練。

 

最後,張家銘醫師提醒,人在壓力狀態下不只會「煩」,還會「痛」、「喘」、「慌」、「累」,是生理神經層級的真實改變,並不是自己抗壓性過低,反而是「撐太久」的警訊。與其責怪自己過於敏感,不如給神經一點喘息的空間;倘若症狀仍然持續且負面情緒無法自行消化,建議盡早尋求身心科醫師心理諮商師的協助。

 

 

資料來源:

《從股票暴跌到身心共鳴,「自律神經失調」背後真正的主因》- 基因醫師張家銘 

 

 

延伸閱讀:

主管「帶人不帶心」公司遲早完蛋! 哈佛專家:這樣做打造職場「高情商文化」

不只練習冥想、運動有用! 專家揭:幸福感可以透過「7件事」培養

快速跳轉目錄

▧ 最新文章

✦ 潮健康致力於推廣健康潮流新知,歡迎各種形式之媒體洽談合作 ✦
請來信至 [email protected],或電洽:02-6605-0993,將有專人與您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