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2
新冠疫情徹底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模式。尤其在居家防疫期間,許多人因經濟狀況不穩定、家人之間發生爭執、對疫情未來不確定等因素,造成心理上的壓力,及身體緊繃與不適。四季心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琮祺心理師表示,個人因各種因素導致壓力出現、或是情緒不穩定時,易透過「過度飲食」來抒緩心情,出現「壓力性進食」和「情緒性進食」等狀況。
暴飲暴食獲得短暫「療癒感」 恐陷入「壓力肥」惡性循環
壓力性進食與情緒性進食有何差異?蘇琮祺心理師表示,壓力性進食通常是「長期」且「慢性」發生,時間往往超過一個月以上。若以防疫三級警戒為例,民眾在家防疫時,初期在飲食上可能還會有所節制,隨著防疫時間延長,受到壓力荷爾蒙和自律神經影響,焦慮感和孤獨感逐漸出現,就可能藉由大量進食作為一種壓力抒解。
相較之下,情緒性進食往往發生的較為急促,當個體因為本身心理議題,或是情緒上出現困擾,突然開始大吃大喝、暴飲暴食,而將食物或飲料消耗完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強烈的自責與罪惡感。
蘇琮祺心理師解釋,會有壓力性或情緒性飲食的發生,肇因於「補償性」心態,覺得自己上班操勞、與家人爭執而感覺煩燥,或是疫情導致焦慮不堪。面對眾多束手無策的情況下,沒有正常的抒發管道,只好透過吃「獎勵」自己。特別在壓力性或情緒性飲食發生時,容易選擇高油、高鹽或高糖的食物。高熱量食物會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讓個人產生快感、獲得抒壓的感覺。
不過,這種「療癒感」通常極為短暫,蘇琮祺心理師以使用毒品為比喻,一開始的確會有強烈的快感,但這種快感又會稍縱即逝,給人更大的心理落差,容易再次陷入暴飲暴食的惡性循環。
蘇琮祺心理師指出,現今市面上的加工食品味道強烈,令人食慾大開,代價是人們的味覺受到「超常刺激」,若是食物不夠好吃,必須增加額外的香料或加工物才能「食之有味」。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寧願放棄健康飲食,而轉投加工食品懷抱的原因。
不理性進食導致體重飆升
可透過「動靜態」活動改變習慣
該如何解決壓力性進食,或情緒性進食?蘇琮祺心理師表示,有「動態」及「靜態」2大類方法可以嘗試。動態方法例如瑜珈,可幫助生理與心理的平衡,是很好的運動方式。常見的有氧、無氧運動也是選項。另外,養成一些固定習慣,能轉移對食物的注意力,並從中獲得成就感。也建議多接觸大自然,例如登山、健行,不失為鍛鍊身體、又能使心靈獲得平靜的好方法。
靜態抒壓方面,蘇琮祺心理師建議從「五感」下手。「視覺」可以透過觀看具有紀念意義的「實體相片」來緩解壓力,讓自己沉浸在過去的美好回憶中。如果只是看手機裡的照片,因為眼睛隨著螢幕滑動,視線飄忽不定的情況下,其實容易引起緊繃情緒。另一個方法是閱讀,不僅能獲取新知識,也能幫助改善焦慮的情況。
聽覺部份,心理師建議可藉由水晶音樂、白噪音或雨聲等無人聲的環境音,較接近「alpha波」的型態,能達到穩定情緒的作用。嗅覺則可透過植物精油,如薰衣草、柑橘類的精油,在工作時能增加專注力,也可以使身體放鬆。
味覺方面從食物下手,建議多吃深色蔬菜或香蕉。香蕉含有「色胺酸」成分,經過大腦轉化後會形成「血清素」,血清素是讓人心情變快樂的源頭之一,如果因為壓力過大,又想吃東西撫慰身心,不妨將加工食品改成香蕉,既能增進心情愉悅又兼顧健康。
觸覺部分,蘇琮祺心理師認為「按摩」是讓身體、心靈都能同步放鬆的良好方式,無論是解封後選擇養生館按摩,或在家中使用簡易按摩器材來全身按壓,都可以讓原本緊繃的肩頸獲得放鬆,連帶降低心中負擔。
三步驟緩解情緒起伏 減少吃下過多高熱量食物
除了釋放身心靈的壓力,也可以利用生活習慣緩解情緒起伏不定。蘇琮祺心理師表示,情緒不穩定時應採取3步驟:第一,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將每天感受到的情緒、想到的靈感給記錄下來;第二步則是試著釐清自己的飲食習慣,透過拍照、寫筆記的方式記錄三餐內容,讓自己對自己的飲食內容更有意識感。第三,做好準備,透過近年流行的「原子習慣」概念,將原本情緒臨頭時愛吃的加工食物,一步步逐漸更替為更有營養、對身體更好的食物,透過循序漸進的調整,就能減少吃下過多高熱量的食物。
蘇琮祺心理師提醒,上述方法未必適用所有人,例如以寫日記來說,有些人可能因為回想到不好的往事,在寫日記的過程中心情越寫越糟。因此,若在壓力性或情緒性進食上有遇到任何無法突破的困難,建議尋求專業的諮商心理師,釐清暴飲暴食的原因,才能真正解決情緒性飲食與壓力性飲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