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編輯部
市售標榜具有養生功效的保健品,吃遍瓶瓶罐罐卻未見其效,問題可能是出在「腸道菌叢」?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不少注重養生的民眾每天喝草本茶、吃天然食物、保健品花費毫不手軟,身體卻還是容易發炎、過敏、疲勞,問題可能出在身為「營養翻譯機」的腸道菌叢,未能完全轉譯食物中的營養。
食物吃下肚 ≠ 吸收完畢! 腸道菌將扮演「營養翻譯機」角色
「我們一直以為『食物吃下肚就等於吸收完畢』,這觀念其實不完全正確!」張家銘醫師以2025年發表於《Cell》期刊的研究表說明:腸道內的菌群,決定了飲食內容能否被轉化為對身體有幫助的營養。簡而言之,營養素並不會直接被吸收,而是憑藉益生菌幫忙「加工」;沒有加工就等於「沒有作用」,甚至若加工過程出了差錯,還可能對身體健康有害。
以植物中的「配糖體」為例,需經由腸道菌分解並解鎖後,才會變成身體能用的「活性成分」:如草本茶裡常見的「柳苷(Salicin)」,本身並未有明顯作用,而經由腸道菌處理後成為「柳苷醇(Saligenin)」,才會有抗發炎的效果。另一種常見的植物配糖體名為「阿勃丁(Arbutin)」,經由腸道菌分解後,卻可能生成對細胞具毒性的分子「對苯二酚(Hydroquinone)」。2種配糖體結構差距甚小,但經代謝後卻分別成為有益的抗發炎物質,以及可能傷害細胞的毒性化合物。

腸道菌叢沒養好 醫:買再多保健品都難有效果
張家銘醫師說明,綜合上述可以發現,營養攝取的關鍵差異,除了食物的種類外,腸道菌叢也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同一杯草本茶,有人喝超有感、有人喝了卻完全沒感覺。身體裡如果住著好菌,其實就等於有一間會製造『天然藥物』的工廠,只要原料對了,菌叢們就幫你煮出健康配方,這就是我們說的『菌相決定命運』!」
不只抗發炎,腸道菌群細菌還能幫助合成天然的抗菌成分。張家銘醫師舉例,像是葡萄、虎杖中常見的「白藜蘆醇葡萄糖苷(Polydatin)」,經由腸道菌代謝成為「白藜蘆醇(Resveratrol)」,不僅幫助抗氧化、抗老化,甚至有殺菌之效。白藜蘆醇還被研究證實,能夠對抗艱難梭狀桿菌(C. difficile),其為住院感染中最難纏的壞菌之一。
張家銘醫師指出,如果平時飲食健康養生,身體卻沒什麼特別的反應,可能並非吃錯食物導致,而是腸道菌對營養素的「轉譯失敗」。若要真正吸收對自己有用的營養,需要符合3大條件:吃進正確的植物成分、腸道菌有能力「解鎖」食物的營養,以及被轉換成對身體有幫助的分子,而非造成傷害。未符合上述條件,即使買再貴的保健品、再天然的草本,可能都只是陪著「繞腸一圈」就被排出體外。

吃垃圾食物恐讓好菌全餓死! 5件事讓腸道菌成為「神隊友」
至於民眾該如何培養腸道內的益生菌,使其成為幫助身體健康「神隊友」?張家銘醫師列舉如下:
• 多吃原型植物:水果、蔬菜、豆類、堅果等食物,都是好菌最愛的「飼料」。
• 少吃垃圾食物:高糖、油炸、加工食品會讓壞菌壯大、好菌餓死。
• 抗生素別亂吃:服用過量的抗生素,會不分好壞菌將所有的菌群都殺死。
• 益生菌要補對:考慮補充「對口味」的益生菌,比如能分解柳苷或白藜蘆醇配糖體的「匿形擬桿菌(Bacteroides uniformis)」。
• 給予好菌養分:如菊苣纖維、寡糖、抗性澱粉等成分,都是培植好菌的良好養分。
最後,張家銘醫師表示,《Cell》刊載之研究帶來嶄新的營養觀念:所謂良好的飲食習慣,除了保持健康的飲食內容,也要關注體內的菌叢如何處理飲食中的營養素。「因此從今天開始,與其問『我該吃什麼保健食品?』,不如先問問『我體內的菌群有沒有能力讓它變得有用?』只有當你的腸道菌願意幫你解鎖營養,吃進去的食物才能真正發揮它們的力量。」
資料來源:「養生保健品吃一堆,身體卻沒反應?」- 基因醫師張家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