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密碼

工作表現差易與人衝突  原來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醫師揭真相:未妥善治療易「藥物濫用」

工作表現差易與人衝突 原來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醫師揭真相:未妥善治療易「藥物濫用」

無法專心又沒耐心,別以為只是個性使然,有可能是「過動症」表現,而且小時候發病可能持續到成年以後,影響心理健康?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勝傑醫師表示,過動症全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主要會出現注意力不足或過動、衝動症狀,有些患者可能沒有過動、衝動,而以注意力不集中為表現。也有部分個案同時有注意力與過動、衝動的問題。張勝傑醫師解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大腦中的「多巴胺」過低所致,影響自我控制功能,導致過動、衝動,會有無法靜坐、多話、愛插嘴、無法等待。

閱讀更多 »
裁員、失業壓力大親友又來亂?  心理師籲:不要一直追問近況與「下一步」!  3步驟排解負面情緒

裁員、失業壓力大親友又來亂? 心理師籲:不要一直追問近況與「下一步」! 3步驟排解負面情緒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近2年,造成全球經濟大蕭條。不少民眾面臨失業危機,心理狀態也相對不穩定。覓汨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許乃文心理師表示,以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而言,失業對個人的「生存需求」影響最大。當生存需求受到動搖,焦慮感往往伴隨而來。心理師表示,無論年齡或性別,當生存空間受到壓迫,外在壓力皆可能發展為情緒問題,原本有精神疾患(如躁鬱症)或衝動控管問題的患者,若遭逢失業或重大變故,情緒更容易變得煩躁甚至失控。

閱讀更多 »
思覺失調症有徵兆嗎?  自行停藥會引起哪些問題?

思覺失調症有徵兆嗎? 自行停藥會引起哪些問題? 定期治療有機會過正常生活?

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近年來因暴力事件頻傳,導致民眾對思覺失調病患的恐懼上升。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大腦的疾病,主要是由於與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不平衡,也就是多巴胺系統的失常所造成。邱一航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盛行率約為1%,且具有「遺傳性」,若有相關家族病史,個案罹患思覺失調的機率也會比較高。張勝傑醫師補充,雖然血緣關係越近則同樣得到思覺失調症的機率越大,但並非有家族病史的人就百分之百都會得到思覺失調症;往往還需要外在壓力事件的誘發,才會導致發病。

閱讀更多 »
思覺失調症狀

注意力不足、反應變慢是「思覺失調」徵兆? 思覺失調如何確診? 醫師:壓力、病毒都是誘發因素

隨著社會事件與影視內容流行,精神疾病「思覺失調症」逐漸受到關注。思覺失調症與基因有明顯關係,與多種遺傳基因有關,並不是單一基因突變造成,包括憂鬱症、躁鬱症、精神官能症或思覺失調症,有家族史者皆應提高警覺,或盡早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思覺失調症患者可能會產生幻覺、幻聽,患者可能會有注意力分散、記憶力減退、反應速度變慢等跡象。如果是青少年時期發病,則可能導致學習狀況不佳、學業退步、行為怪異等問題。

閱讀更多 »
成人罹患過動症憂鬱風險恐變高

老是無法專心10分鐘? 成人也會過動症! 憂鬱風險恐變高?

不少孩童因體力充沛、活潑好動,被家長誤以為患有「過動症」。事實上,過動症與調皮搗蛋不能劃上等號。江惠綾醫師表示,以台灣的學齡兒童來說,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比例大約為8-9%左右,幾乎每10人就有1人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狀。大部分患者隨著年紀增長,過動症狀會變得輕微,到了成年階段,仍有一半的患者持續困擾於注意力的問題。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成年人,在日常上班、求學時常有記憶力不佳、任務完成度不足等狀況,專注力甚至有時無法超過10分鐘。

閱讀更多 »
思覺失調患者會有攻擊行為?穩定控制較能維持功能

思覺失調是什麼? 患者會有攻擊行為? 醫師:穩定控制較能維持功能

近年隨著戲劇節目及衛教宣導,民眾對精神疾病的認知有所提升。不過,當隨機傷害的社會事件發生時,仍可見到媒體報導加害人宣稱自己罹患「思覺失調症」,引發群眾恐懼。亞東醫院精神科江惠綾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強調,思覺失調是一種大腦相關疾病,只要透過藥物加以穩定控制,病患的行為表現可有良好的改善。思覺失調主要症狀有兩點最為明確,第一是「妄想」,患者容易相信「非真實」的事情;第二個是「幻覺」,病人容易聽到不存在的聲音、看到不存在的東西。

閱讀更多 »
成年人太早憂鬱失智症機率增百分之73

覺得「人生好難」? 先別看劇去看病! 研究:成年人太早憂鬱症 失智症機率增73%

憂鬱症並非只與心理健康有關,太年輕就發生「憂鬱症」,未來更可能罹患「失智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在《阿茲海默症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透過新的統計方法發現,成年階段較早罹患憂鬱症,會增加老年時在10年內發生認知功能障礙的機率,使他們更有可能面臨失智症風險。加州大學研究團隊表示,憂鬱是老年失智症的前驅症狀,因此憂鬱症本身是否為影響失智症風險的獨立因素,值得更全面的研究。

閱讀更多 »
防疫焦慮感升級當心疫情後恐慌症不請自來

沒確診但覺得身體「怪怪的」? 防疫降級「焦慮感」卻升級? 當心是「疫情後恐慌症」不請自來!

「最近喉嚨常常不舒服還會覺得喘,該不會是確診了?」、「我都沒有出門,可是常常胸悶要大口呼吸,是不是該去快篩?」雖然疫情逐漸趨緩,但仍是許多民眾的對話開場白,經常覺得自己「怪怪的」,可是就醫後醫生都說一切正常,那這些不適感都是從何而來呢?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陳奕安表示,許多民眾因長時間待在家中無法外出,且大量接收有關疫情的負面新聞,導致長期處在封閉空間和緊繃的情緒裡,內外夾攻下漸漸產生頭暈胸悶、過度換氣的情況,就醫後才發覺恐慌症已經悄悄找上門。

閱讀更多 »
居家隔離後遺症該如何化解

家長每天吵、小孩每天鬧! 居家隔離「後遺症」該如何化解? 心理師傳授5招壓力退散

先前三級警戒期間,居家防疫和遠端上班上課,幾乎徹底改變某些人的生活模式。其中變化最微妙,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間突然變得「異常親密」。另外,原先有憂鬱問題的人,疫情前本可躲在自己的舒適圈略作喘息,現在因為社交空間限縮,與家人長時間相處簡直「無處可躲」,甚至因而被家人數落時間變長,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這時候就醫回診,還可能被認為浪費醫療資源……憂鬱族群面臨的困境,以及「後疫情時代」造成的全民憂慮現象如何排解?林仁廷心理師認為,掌握生活的第一原則,適時尋求放鬆都能有所幫助。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