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一來就瘋狂生病? 營養師建議:吃齊「4種營養素」練好第二個免疫系統
最近新冠疫情再起,醫療院所又開始人滿為患。覺得自己總在生病、抵抗力一年不如一年嗎?很有可能是你的「腸道環境」出狀況了!腸道黏膜是阻擋病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線;然而隨著年齡增長、飲食不當等因素,腸道黏膜可能會發炎受損,讓病菌有機可乘,慢性發炎甚至可能導致腸道癌變!
最近新冠疫情再起,醫療院所又開始人滿為患。覺得自己總在生病、抵抗力一年不如一年嗎?很有可能是你的「腸道環境」出狀況了!腸道黏膜是阻擋病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線;然而隨著年齡增長、飲食不當等因素,腸道黏膜可能會發炎受損,讓病菌有機可乘,慢性發炎甚至可能導致腸道癌變!
知名重症醫學暨胸腔內科醫師黃軒就表示,家中有人抽菸,或是沙發、窗簾等有二手菸殘留的家具,都會增加小朋友呼吸道感染的風險,甚至導致肺炎住院率增加。根據研究顯示,在有抽菸者的家庭中,小朋友得到呼吸道病毒感染、導致細支氣管發炎的住院率高於不抽菸家庭的2.51倍。
透過中醫介入治療,也能緩解小朋友的腸病毒症狀?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中醫部總醫師莊照宇醫師指出,此前一名5歲女童患者因過敏性鼻炎,而長期於中醫門診調理身體。本次回診時卻發現該患者輕微發燒、咽喉痛、口破、腹痛、舌紅苔白膩,且合併四肢起水泡、紅疹等疑似腸病毒症狀。
三、四月間忽冷忽熱,劇烈溫差不只容易感冒,更要小心免疫力開天窗,「帶狀疱疹」風險增加。張益豪耳鼻喉專科診所院長張益豪受訪表示,當季節交替或節晝夜溫差大,保暖未作好易影響抵抗力,除了外界病菌入侵增加,潛伏體內的帶狀疱疹也可能伺機發作。
特定營養素對於增強免疫力有重要的作用,並且對於促進人類免疫力的發揮非常關鍵!如今新冠疫情雖然有平息的跡象,但流感、RSV與hMPV等病毒仍然虎視眈眈,不能因為疫情趨緩就鬆懈。建議民眾平時多加攝取以下6大營養素,維持基本免疫。
雖然疫情下降,但近期許多人再次出現「二度確診」,二度確診通常以哪些症狀較常見?通常與第一次確診是否有差異?二度確診COVID-19可能產生的症狀,取決於先前感染的嚴重程度、所涉及的病毒種類變異和人的免疫反應等因素。COVID-19的再次感染常見症狀可能包括:發燒、咳嗽、氣短或呼吸困難、疲勞、肌肉或身體酸痛、頭痛、味覺或嗅覺喪失、咽喉腫痛、鼻塞或流鼻涕、噁心或嘔吐、腹瀉。
現代人飲食營養不均,長期攝取「高熱量」的飲食內容,更可能影響細菌與腸道之間的平衡。腎臟科王介立醫師在社群發文指出,根據權威期刊《Science》的綜論文章,彙整至今為止關於細菌與腸道之間的已知事實 ,也點出高熱量飲食破壞腸道健康的三大面向問題。
工作完手指、手腕疼痛,但休息、治療甚至復健也不見好轉,要注意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林口長庚醫院風溼過敏科蔡昀臻醫師表示,過去曾經收治一名20多歲男性寵物美容師,因手腕疼痛至復健科求診,治療一段時間未見改善,才檢查出是類風濕關節炎,且關節已有侵蝕及融合,手腕幾乎無法彎曲。
一名60歲女性某明星大學主任,在某次感冒過後,只要一轉頭或改變身體姿勢,就會聽見一陣「噹啷~」,彷彿有人在敲玻璃杯,帶著尾音持續半秒鐘,特別是睡前,突然躺下時,更為明顯;早上醒來,一起床,又聽到一次,但頻率不同。以為是自律神經失調引發幻聽,一直很擔心自己是不是腦神經衰弱。
免疫力較差的族群,不僅容易生病,在擇偶市場上被挑選的機率也較低?刊載於《Adaptive Human Behavior and Physiology》的研究指稱,個人免疫系統的強弱,與作為伴侶的自我感知價值高低有關;自我感知價值越低落者,越認為自己難以擇偶、或在擇偶市場中無法佔得優勢。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SLE)是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風濕病)之一,所謂的自體免疫疾病是指造成發炎反應的物質是由本身所產生。循環中帶有對抗自體細胞的表面的專一性抗體,會結合到細胞表面成份,啟動發炎發應,不只造成細胞與組織傷害,還會形成可溶性免疫複合物沉積在血管和組織內。
「維生素D」為人體所需的重要營養素,有助於促進骨骼與肌肉健康。事實上關於維生素D補充劑的效果仍存在諸多爭議,有研究認為維生素D攝取不足將引起早死風險;也有文獻指出,長者頻繁補充維生素D,失智與死亡風險恐增加2倍,更有研究質疑維生素D補充劑預防骨折的效果,不如大眾所預期般地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