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喝手搖飲致癌? 每天1杯含糖飲料 大腸長出「危險息肉」增3成
健康意識興起,愈來愈多人瞭解糖份並非身體代謝必須,更可能增加過多熱量導致肥胖。不過,糖份原就以「蔗糖」的形式天然存在於水果與蔬菜之中,能提供身體轉換為葡萄糖作為能來源。相較之下,「果糖」只由肝臟代謝,而且更容易轉換為脂肪的形態儲存在體內。
健康意識興起,愈來愈多人瞭解糖份並非身體代謝必須,更可能增加過多熱量導致肥胖。不過,糖份原就以「蔗糖」的形式天然存在於水果與蔬菜之中,能提供身體轉換為葡萄糖作為能來源。相較之下,「果糖」只由肝臟代謝,而且更容易轉換為脂肪的形態儲存在體內。
Omicron變異株大流行造成全球確診個案急速增加,即便施打疫苗也可能發生突破性感染。美國加州索薩利托市非營利性預防醫學研究所創辦人Dean Ornish醫師在接受專訪時指出,發表於《BMJ Nutrition Prevention and Health》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不同的飲食習慣也可能影響感染Omicron的嚴重度。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最新刊登的報告,反轉了Omicron傳播力強而毒性弱的看法。哈佛大學醫學院與美國麻州總醫院的共同研究指出,與Delta變體相比,Omicron病毒在南非地區的傳播速度確實有所下降,重症與死亡人口也比先前的疫情大流行時來得更少。但是,這並非因為Omicron的感染力比起Delta較衰弱。相反地,先前大規模的Delta病毒感染,導致南非人口普遍具有一定免疫力,得以抵擋Omicron病毒的大舉入侵。
Omicron 變種病毒迅速在各國傳播,現階段各國研究皆顯示,Omicron傳染能力極強,但引起的重症程度較先前主流強勢株 Delta 有所降低。華盛頓大學病毒學教授Michael Diamond 研究團隊近期從動物實驗中發現,感染Omicron病毒的小鼠肺部,與感染其他變種病毒相比濃度僅1/10。感染 Omicron病毒,對健康的威脅性真的較低?研究團隊宣稱,感染Omicron病毒的小鼠體重並沒有明顯下降,而在感染其他變種病毒的動物身上,體重下降與嚴重併發症有明顯正相關。
變種病毒Omicron迅速傳播,各國頻傳「突破性感染」的確診個案。然而,近期一項關於突破性傳染的研究發現,接種後疫苗感染COVID-19病毒可能會增強免疫系統,且能提高對抗新型變種病毒的保護力。有關COVID-19變種病毒的突破性感染,目前的數據顯示感染者可能會面臨長期的後遺症問題,在感染數個月後仍可能有疲勞、胃腸道症狀、認知功能障礙等。一項針對26名接種2劑輝瑞疫苗後,發生突破性感染的個案小型研究發現,將感染者的血清與對照組相比,發現突破感染者的血清更能中和Alpha、Beta、Gamma、Delta等變種病毒,但近期造成最主要疫情的Omicron並沒有納入試驗範圍。
異位性皮膚炎可視為一種「先天性過敏的遺傳疾病」,與身體免疫系統有關。部份患者是先天基因導致角質層缺乏保水能力,加上後天環境的過敏原與食物等刺激,導致症狀明顯加劇。夏天、冬天季節變化時,症狀也可能變得更為嚴重。羅陽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以孩童居多,約60%會在1歲前出現症狀,85%患者在5歲前發病。病灶部位也有差異,嬰兒時期的異位性皮膚炎多發生在頭皮、四肢伸側;成人則以手肘、膝窩等皺摺部位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