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臟脂肪

台灣女性過半數腰圍過粗! 母親節用擁抱幫媽媽健檢,醫:「1狀況」需考慮介入治療

台灣超過半數女性腰圍過粗,肥胖醫學會推「擁抱媽媽」行動,提醒腰圍過粗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風險上升有關。林文元理事長指出,更年期與產後女性易腰圍增加,吳至行醫師建議必要時應藥物介入,如每週一次針劑腸泌素具抑制食慾與心血管保護效果。減重5-10%可降2成心血管風險。醫師呼籲母親節用「擁抱」開啟健康對話,及早管理腰圍守護家人健康。

閱讀更多 »

「瘦胖子」比真胖子更不健康?  醫勸上班族:多做5件事,徹底燃燒內臟脂肪

看似不胖卻腹凸,恐為「瘦胖子」(TOFI),即內臟脂肪過多。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醫師指出,內臟脂肪藏於肝、腸、心臟周圍,會釋放發炎物質,影響代謝、誘發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與免疫力下降。成因除吃多動少外,壓力與睡眠不足亦是主因。醫師建議5招甩脂恢復健康:1.規律運動;2.控制精緻碳水;3.嘗試間歇性斷食;4.舒壓減少皮質醇;5.睡眠7–9小時。瘦不是重點,健康才是關鍵。

閱讀更多 »
只靠運動減肥又累又沒效率! 營養師:3大原因讓你瘦不下去

只靠運動減肥又累又沒效率! 營養師揭真相:每週最多只能減0.1公斤

只靠「運動」做為減重策略,不僅徒增身體的疲勞,體重也不一定會下降?嫚嫚營養師於社群分享,提到減重,不少人第一時間就想到運動。不過此前的大型薈萃分析已證實,僅憑運動瘦身而沒有進行飲食調整,對於減重沒有顯著性的效果;即使有減重效果也非常輕微,每週大約僅減少0.1公斤。

閱讀更多 »
比汽油更毒? 研究:吸入柴油車廢氣  恐破壞大腦「連結能力」

比汽油更毒? 研究:吸入柴油車廢氣 恐破壞大腦「連結能力」

「空氣汙染」如同肥胖、熬夜或久坐等不健康因素一般,是造成身體狀態每況愈下的風險因子之一。此前有研究宣稱,吸入過多的懸浮微粒「PM2.5」,恐怕容易導致癌細胞的形成、更可能增加死亡風險。如今刊載於《Environmental Health》期刊的研究聲稱,即使是暫時暴露於「柴油氣體」中,都可能影響大腦「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 DMN)的運作,從而提升認知下降或憂鬱症風險。

閱讀更多 »
比脂肪肝還棘手? 「脂肪胰」影響肝、胰、心3大器官  醫教「1件事」預防

比脂肪肝還棘手? 「脂肪胰」影響肝、胰、心3大器官 醫教「1件事」幫助預防

現代人健康意識提升,深知內臟脂肪會產生許多健康問題,除了熟知的「脂肪肝」以外,還有「脂肪胰」的問題同樣不能輕忽。聯安診所超音波室主任楊建華醫師表示,脂肪胰是近幾年醫學界關注的焦點,與代謝症候群有高度相關性。一旦罹患脂肪胰,未來出現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亦可能隨之上升。

閱讀更多 »
看體重、BMI已過時?  每天慢跑不一定會瘦?  醫揭減肥「2大迷思」

看體重、BMI已過時? 每天慢跑不一定會瘦? 醫揭減肥「2大迷思」

你是「假瘦子」還是「真胖子」?過去要衡量自己的體態,通常都是看體重,或是用身高體重換算的BMI指數。不過,以人體健康的角度來看,「體格組成分析」或許是更具參考價值的指標。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表示,一味追求體重減輕並不一定健康,例如現代人常見的「肌少症」、「骨質疏鬆」,就可能是體重過輕造成的問題。

閱讀更多 »
沒吃到基礎代謝率不會瘦?  醫揭「減脂迷思」:熱量赤字才是重點

沒吃到基礎代謝率不會瘦? 醫揭「減脂迷思」:熱量赤字才是重點

熱量控制是減重關鍵,吃不到基礎代謝率會影響減重速度嗎?恆新復健科診所史考特醫師(王思恆)說明,為維持生理正常機能如心臟、大腦、呼吸需求的「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約佔每日熱量消耗的70%,是每日身體熱量消耗最重要的一部份,與體重、身高、性別、年齡有關。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