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著也氣喘如牛! 他一檢查心臟竟「腫如文旦」 醫示警:這5類人最危險
心衰竭被稱為「心臟癌症」,其高危險性不可忽視。趙書平醫師指出,心衰竭常伴隨水腫、氣喘等症狀,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心臟腫大、心律不整等併發症。特別是中高齡者、三高患者及糖尿病患等五大高風險族群應定期篩檢。隨著心、糖、腎共病管理趨勢,SGLT2抑制劑等藥物能有效減少住院風險,建議患者透過藥物、健檢和健康管理穩定控制病情。
心衰竭被稱為「心臟癌症」,其高危險性不可忽視。趙書平醫師指出,心衰竭常伴隨水腫、氣喘等症狀,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心臟腫大、心律不整等併發症。特別是中高齡者、三高患者及糖尿病患等五大高風險族群應定期篩檢。隨著心、糖、腎共病管理趨勢,SGLT2抑制劑等藥物能有效減少住院風險,建議患者透過藥物、健檢和健康管理穩定控制病情。
65歲張阿姨有慢性支氣管炎、乾燥症以及雙下肢慢性深層靜脈血栓,長期在胸腔科、風濕免疫科及心臟科追蹤治療,並長期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免疫抑制劑以及抗凝血劑等藥物控制,然而在各科有效治療之下,胸悶、氣喘仍反覆頻繁發作,令張阿姨不勝其擾。
近期氣溫乍暖還寒,溫度變化劇烈更易引發急性心肌梗塞。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晨祐受訪指出,一名40歲左右的北漂族年輕主管,夜間應酬後忽然感覺胸悶、胸痛,緊急送醫竟發現三條冠狀動脈血管嚴重堵塞,血管狀況如60多歲老年人,手術放置三支支架後才順利康復出院。
肥厚性心肌病變(Hypertrophic Cariomyopathy, HCM)是一種原發型、遺傳性的心臟肌肉病變。心臟由心肌細胞、瓣膜、與供應心臟的血管組成;而肥厚型心肌症肇因於不正常的心肌增厚、錯位的排列,最後容易產生不正常的纖維化。疾病的盛行率大約0.2% (1/500),大概有一半的機會可能會傳給下一代。大部分患者在青春期開始心臟逐漸肥厚,只有少部分患者在嬰兒時期就發病。
過去30年,癌症治療的進步提高了癌症患者的存活率,並使更多的人在接受治療後多年不再復發。但癌症治療有時會導致心血管循環系統出現問題,稱為「心臟毒性」。自癌症康復後的患者,可能要面對因為化療誘導的心臟毒性所引起的心臟損傷,其症狀可能降低生活品質,並增加心臟相關的死亡風險。
8月8日為一年一度的父親節,除了與家人團聚表達感謝外,關心爸爸的健康更為重要。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建議,顧好爸爸的身體健康可從「心肺」、「肝膽腸胃」、「泌尿」、「功能醫學」4大面向檢視起。
脂肪是巨量營養素之一,脂肪酸也是人類必需的營養素,1公克脂肪提供9大卡熱量,無油烹調會大量減少食用油,但無法從食物中獲得完整脂肪酸、造成營養失衡。飽和、單元不飽和、多元不飽和是油脂類的分法,除了烹調用油外,三類油脂也普遍同時存在於蛋白質食物中,例如蛋約含35%的飽和、44%單元不飽和、21%多元不飽和脂肪。動物來源有較高比例的飽和脂肪酸,植物來源則是多數為不飽和脂肪酸。書中僅呈現油脂總量,並不刻意區分不同油脂佔比,主要平衡交替使用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為主的植物油。不吃蛋的素食者,油品就可平衡使用少量含飽和脂肪的植物油(椰子油、棕櫚油)。至於控制脂肪攝取量的需求,主要針對體重調整。
隨著現代人飲食西化、工作壓力大、缺乏運動,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在青壯年間的盛行率愈來愈高。若再加上不良嗜好如抽菸、酗酒,更可能導致「心臟衰竭」的風險增加。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醫師表示,診間曾有一名患者剛從職場退休,年輕時為了工作三餐外食、缺乏運動,幾年前健康檢查發現警訊:血壓、血糖及膽固醇都偏高,但無不適感就沒有持續追蹤病況。患者退休後稍微活動就氣喘吁吁,原以為只是身體機能退化,經醫師診斷後卻發現是心臟衰竭,需要長期追蹤治療。
國內外名人屢傳「心因性猝死」,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一般心臟醫學科陳玠宇醫師表示,但凡心血管問題造成突然死亡皆可歸為心因性猝死,最常見的狀況是心肌梗塞及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瓣膜狹窄、心肌梗塞或缺血性心臟病後引起的嚴重心律不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