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恐慌助長網路霸凌? 歧視言論暴增9倍! 研究:恐影響人格發展
「霸凌」行為可說在各個年齡層都屢見不鮮,兒童時期易遭受同儕的言語霸凌,青少年時可能遭遇校園肢體霸凌或性霸凌,出社會後進入職場,還有可能被職場霸凌。近一多年來,全球遭受新冠肺炎肆虐,人類生活型態出現重大轉變,霸凌場域也隨之轉移,「網路霸凌」變得愈加嚴重,尤其恐慌情緒使仇恨言論暴增,我們該如何避免自己與身邊的孩子被網路霸凌所影響?社交媒體又會對孩子們造成什麼心理創傷?
「霸凌」行為可說在各個年齡層都屢見不鮮,兒童時期易遭受同儕的言語霸凌,青少年時可能遭遇校園肢體霸凌或性霸凌,出社會後進入職場,還有可能被職場霸凌。近一多年來,全球遭受新冠肺炎肆虐,人類生活型態出現重大轉變,霸凌場域也隨之轉移,「網路霸凌」變得愈加嚴重,尤其恐慌情緒使仇恨言論暴增,我們該如何避免自己與身邊的孩子被網路霸凌所影響?社交媒體又會對孩子們造成什麼心理創傷?
雖說確診新冠肺炎的人數越來越少,但康復後的新冠肺炎患者,健康狀況仍可能令人擔憂!新冠肺炎並不是感冒,確診後就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相反地,新冠肺炎病毒真正可怕之處,是其可能對康復者造成嚴重的後遺症。有哪些後遺症是肺炎康復者需特別注意的?近期研究發現,康復患者可能需要「一年以上」,才能真正恢復正常生活。
採訪蘇琮祺心理師時,總是讓人感覺世界豁然明亮。話語中充滿溫暖力量,又兼具有條不紊的清晰邏輯,他說,接觸的面向愈廣,愈發現各行各業都需要心理師。企業需要心理師,社區需要心理師,亟待解決各種人生問題的民眾,更需要心理師幫助。
疫情期間,各行各業均受到極大影響,民眾又面臨是否能夠打到疫苗,以及境外變種病毒虎視耽耽的風險。病毒帶來各種懸而未解的焦慮感,或多或少困擾著每一個人。可以說疫情的爆發,對台灣民眾心理陰影上造成不小的「後遺症」。四季心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琮祺心理師認為,疫情衍生出的經濟、家庭,或疫苗接種等等焦慮感,根源都在於這些事情充滿「不確定性」。大部份的受僱者無論哪一個行業,都可能擔心明天起「飯碗不保」,在「人人自危」的氣氛之下,容易對未來產生迷惘或焦慮感。
新冠疫情徹底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模式。尤其在居家防疫期間,許多人因經濟狀況不穩定、家人之間發生爭執、對疫情未來不確定等因素,造成心理上的壓力,及身體緊繃與不適。四季心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琮祺心理師表示,個人因各種因素導致壓力出現、或是情緒不穩定時,易透過「過度飲食」來抒緩心情,出現「壓力性進食」和「情緒性進食」等狀況。
在今年五月份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的情況下,無疑是讓每個年齡層都更加地焦慮,畢竟民眾先前在家進行居家防疫已有兩個多月之久,身心靈都處於疲乏狀態,更別提已經畢業、將要投入職場的大學新鮮人。「畢業即失業」的口號在台灣喊了多年,對新鮮人來說,今年嚴峻的疫情恐怕會使這句話一語成讖。更慘的是,美國就在去年做了研究,表示年輕人若有失業問題或經濟壓力,可能會導致身體肥胖問題、甚至使心理狀態不穩而引發憂鬱症!
沒經歷過社團生活,學生時代似乎就不算完整。很多人認為社團生活能夠幫助年輕人學習如何與群體相處,對於人際關係和社交能力都有正面幫助,還能促進管理時間的自律能力。正常的社團生活能帶來正面效益,不過如果太喜歡參與其中,有可能是自制力不足的心理反應?美國西維吉尼亞州大學(West Virginia University)的最新研究表示,參與校內活動、結識新朋友,可能像吸毒、酗酒一般,增加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的風險。
COVID-19病毒感染不但可能引發重症和死亡,即便經過治療之後痊癒,仍可能會造成嚴重後遺症。義大利IRCCS San Raffaele科學研究所神經影像學團隊追蹤COVID-19感染者,從住院後亞急性期(Subacute phase)到出院後10個月,有一定比例出現認知功能改變、憂鬱情緒障礙、創傷後症狀群(PTSD),部份症狀甚至持續到感染痊癒之後。
總是覺得心情沮喪、提不起勁,對生活周遭的一切事物都沒有興趣,是憂鬱症的主要症狀之一,成年人罹患憂鬱症(或稱重鬱症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的風險比一般人所想更高。根據統計,目前全球高達2.64億人有憂鬱症困擾,是影響成人健康的普遍疾病。德國最新研究認為,適當的運動訓練,能夠減少憂鬱症狀並改善病人大腦的神經可塑性。
今年五月份,新冠肺炎疫情重重震撼了台灣。在全民齊心努力兩個半月後疫情逐步趨緩,由三級警戒降為二級警戒。不過,百業復甦的同時,有一群人的心理健康卻岌岌可危--他們是已康復的新冠肺炎患者。國外研究顯示罹患新冠肺炎且病況嚴重者,有32.2%會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症(PTSD);14.9%會有憂鬱症狀;14.8%會有焦慮症狀。大家或許會感到疑惑,為什麼康復了之後反而會有這麼多心理問題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康復者在疫情期間經歷的狀況,或許會更能體會他們的心情,並知道如何協助他們喔。
愛吃甜食、喝含糖飲料已成為全台灣人民的一種習慣,也造就了許多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等疾病常常在每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出現。事實上,過量的糖分攝取不只會影響到身體器官的運作,對於個人的心理狀態可能也會有影響。近日一則美國研究就顯示,嗜糖過度可能會造成個人的注意力不集中、侵略性人格變強,甚至與過動症、躁鬱症等等心理疾病都有關聯。
很多人都聽過一首經典的歌曲:「感恩的心,感謝有你」,相信此首歌的旋律大家都能哼上幾段,但歌詞唱出來容易、用身體力行就沒那麼簡單了。因為先前台灣新冠肺炎疫情的大爆發,使得人與人間的距離更加疏遠;自己每天都焦慮得要命,哪有什麼閒工夫感恩別人?不過,根據美國俄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的研究顯示,常懷感恩之心對於改善創造幸福感其實是有幫助的,而其中一種方式,就是每天「寫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