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癡呆症需做到這「7件事」? 研究:風險最多降低43%
個人是否於老年後罹患「癡呆症」,可能與過往的生活方式有關?此前學界指出,癡呆症或認知功能障礙等大腦疾病,可能的發生原因與腦血管病變有關。因此,近期《Neurology》研究試圖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癡呆症風險建立聯繫,發現若在步入老年前做到「7件事」,或許有助於預防癡呆症或腦部病變。
個人是否於老年後罹患「癡呆症」,可能與過往的生活方式有關?此前學界指出,癡呆症或認知功能障礙等大腦疾病,可能的發生原因與腦血管病變有關。因此,近期《Neurology》研究試圖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癡呆症風險建立聯繫,發現若在步入老年前做到「7件事」,或許有助於預防癡呆症或腦部病變。
本土確診人數持續增加,目前雖以輕症者居多,仍有不少民眾擔憂傳染後將對身心造成一定影響。焦慮與恐懼感只增不減,要當心「睡眠問題」將對心理狀態造成更為嚴重的影響。已有不少研究表明,睡眠不足與許多健康問題皆有關聯,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疾病,因此民眾若自覺經常失眠、睡不飽,甚至有長期睡眠問題,應積極調整生活型態,並諮詢精神科醫師或心理諮商師、進一步改善睡眠狀態。
運動對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現代人多因生活型態及內外因素而缺乏運動時間,導致各項慢性病風險上升,身體機能也受影響。其實,運動要對身體產生益處,未必需要每天長時間鍛鍊,一份美國研究即指出,每天運動10分鐘就能達到降低死亡率的效果。
你對生活感到滿意嗎?是否常感受到幸福感?事實上這與素有「愛情荷爾蒙」之稱的催產素息息相關。催產素已被證實與渴望親密行為、培養社交能力有關;近期《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的研究則進一步指出,催產素的分泌有助於提高生活滿意度與同理心,使個人願意採取更多的良善措施,形成「正向循環」。
現代人愈來愈難得到快樂?肇因於工作與經濟壓力,若平時無適當管道做抒解,負面情緒恐怕將發展成心理疾病,對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民眾若自覺情緒低落、負面情緒無法抹消,諸多研究已證實,下列措施能促進催產素的分泌,或許有助於獲得更高的幸福感與滿足感。
急性心肌梗塞奪命快!有研究統計發現,約6成以上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到醫院接受治療前就宣告不治,死亡率極高。常見的風險因子為三高問題、抽菸、肥胖,與天氣變化劇烈亦有關聯。《JAMA Cardiology》刊載研究指出,7項關於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與急性心肌梗塞的相關性高達83%-85%左右,對於及早發現與治療而言,或許將有所助益。
罹患糖尿病後,生活恐怕無法如常人般「性」福美滿?科學家此前即發現,女性的性慾低落問題,或許與罹患「糖尿病」有著密切聯繫。第2型糖尿病患者多有肥胖、飲食不均衡、較少運動習慣等問題,被認為擁有更高的心血管風險,連帶影響微血管功能、導致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等性問題。瑞典最新研究則發現,女性性功能障礙不僅與糖尿病有關,更可能有較高機率罹患「憂鬱症」。
罹患「異位性皮膚炎」,不僅造成個人生活品質和健康下降,更可能影響整體國家生產力?近期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病友的調查顯示,有高達92.5%病友的日常生活受到疾病影響;88.5%病友工作能力低落;約有1/3病友表示近期須因病請假。此外,隨著異位病情逐漸加重,工作和生活能力低落的比例也愈高。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為一種慢性免疫疾病,影響層面不只皮膚問題。患者在生活中需時時配戴口罩防塵,提防著棉被、儲藏室中潛藏的過敏原,甚至連接近最愛的寵物都會搔癢難耐。
國內Omicron疫情升溫,雖然確診案例以輕症者居多,仍造成民眾不小的擔憂與恐慌。若不幸染疫且需要「居家隔離」者,應特別注意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Frontiers in Psychiatry》刊載研究指出,居家隔離期間傾向「久坐不動」,可能有更高機率產生憂鬱、焦慮與壓力情緒。
焦慮、壓力、失眠等問題時常困擾著現代人,而心理問題不僅源於工作、人際關係,也和日常的飲食習慣有關?事實上,若在生活中適時攝取特定營養成分,可能對個人的焦慮問題產生正面作用。美國哈佛大學直屬機構《哈佛健康出版社》即點出常見的5種天然營養來源,有助緩解焦慮問題,與生活中的緊張不安感。
67歲國際影壇巨星布魯斯威利(Bruce Willis)驚傳因「失語症」宣布息影。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毓慧醫師接受《潮健康》採訪時表示,失語症是一種臨床症狀,背後致病原因包括腦血管阻塞引起的「中風」或「失智症」的腦部退化。當左邊大腦受到損傷就可能造成失語症,最嚴重的情況可能喪失語言能力,連最簡單字詞如「筆」也無法表述。
新冠病毒大流行已超過2年,疫情尚未全面趨緩,中國、香港又陸續傳出確診人數大爆發,另一方面,「新冠後遺症」影響數以百萬計的全球人口的心理健康。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指出,即使沒有確診,仍可能因為居家防疫期間的孤獨感、焦慮感與疫情新聞壓力,造成食慾不振、失眠、心理健康惡化、長期沮喪等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