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

另一半出軌有徵兆? 外遇者有哪些特質?  研究曝:出現「4情境」要注意

另一半出軌有徵兆? 外遇者有哪些特質? 研究曝:出現「4情境」要注意

有鑑於男女性觀念逐漸開放,擁有「開放式關係」或多重性伴侶已非新鮮事。不過,若親密伴侶互有承諾或已婚,其中一方發生「出軌」行為往往難以被社會所接受。《Journal of Sex & Marital Therapy》研究指稱,伴侶的出軌行為與「4種動機」密切有關;壓力、酗酒等情境因素可能是潛在因子。

閱讀更多 »
快篩陽確診要注意「症狀惡化」?  醫師點名6徵兆快就醫

快篩陽確診要注意「症狀惡化」? 醫師點名6徵兆快就醫

指揮中心宣佈「快篩陽等同確診」擴大施用一般民眾,預計將有更多確診個案需要進行居家隔離照護,如何減少家戶感染風險?光田綜合醫院沙鹿總院感染科主任楊清鎮醫師受訪表示,輕症確診者在家照護時,應多注意飲水、休息,隨時覺察是否有症狀變化,避免延誤就醫時間。

閱讀更多 »
疫情讓厭食、暴食者倍增?  飲食失調「3前兆」莫輕忽

疫情讓厭食、暴食者倍增? 飲食失調「3前兆」莫輕忽

在疫情期間因過於恐慌、焦慮而暴飲暴食;或者自覺胃口全失、食不下嚥,可能是罹患「飲食失調」(Eating Disorder)的前兆!據《Lancet》刊載社論指出,飲食失調 是可能致殘、致命且代價高而的精神疾病,恐將嚴重損害身體健康,並破壞心理社會功能。在新冠大流行的2年間,確診飲食失調者更以驚人的速度不斷上升當中。

閱讀更多 »
居隔哪都不能去「心好累」?  研究籲做出「5種改變」 幫助維持一天好心情

居隔哪都不能去「心好累」? 5種改變幫助維持一天好心情

隨著國內疫情每日確診數破萬,需要「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與日俱增。隔離期間難免容易產生孤獨感,若民眾自覺心理狀態變得不穩定,或本身患有心理疾病者,除了在隔離結束後尋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諮商師釐清病況,居隔期間、居隔後亦可養成「5種習慣」,不須花費太多時間,即有助於改善心理健康。

閱讀更多 »
如何提升幸福感?  關鍵在於「催產素」?  研究:使人同理心更強、提高生活滿意度

如何提升幸福感? 關鍵在「催產素」:增強同理心、提高生活滿意度

你對生活感到滿意嗎?是否常感受到幸福感?事實上這與素有「愛情荷爾蒙」之稱的催產素息息相關。催產素已被證實與渴望親密行為、培養社交能力有關;近期《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的研究則進一步指出,催產素的分泌有助於提高生活滿意度與同理心,使個人願意採取更多的良善措施,形成「正向循環」。

閱讀更多 »
確診就能用口服抗病毒藥?  該擔心交互作用嗎?  醫揭開藥卡關真相

確診就能用口服抗病毒藥? 該擔心交互作用嗎? 醫揭開藥卡關真相

Omicron本土確診人數連日暴增,指揮中心宣佈「居家隔離」、「自主防疫期間」、「居家檢疫」三類民眾,於家中使用快篩試劑為陽性,且經醫事人員確認或視訊診療後可列為確診。預計國內確診人數仍將持續走高,各界關心口服抗病毒藥是否能及時開立,讓高風險族群在黃金時間內有「救命藥」可用。

閱讀更多 »
暫時

太會「忍」讓男人較短命?「情緒問題」不處理恐傷心又傷身

所謂「男兒有淚不輕彈」,相較女性而言,為符合社會期待與性別氣質,男性往往容易隱藏情緒,而且更不擅長分享內心擔憂或困難,深怕被社會貼上「軟弱無能」的標籤,如此的性別差異現象也間接增加了男性健康風險。美國神經科駐院社工 Leo Newhouse 在《哈佛健康出版社》專文中表示,為符合社會期待,男性自幼就被教導壓抑情緒。長此以往,容易造成壓力、焦慮或憂鬱症狀,更可能促使酗酒、吸毒等濫用物質的行為風險,最終導致自殺率上升。

閱讀更多 »
俄烏戰爭新聞狂轟炸  當心「戰爭焦慮」引發精神疾病?

俄烏戰爭新聞狂轟炸 當心「戰爭焦慮」引發精神疾病?

俄羅斯於2月24日向烏克蘭開戰,引發全球關注。烏俄戰爭爆發也使同處地緣政治戰爭熱區的台灣成為國際焦點,「Taiwan」一詞一度成為社交媒體的熱門關鍵字。新聞媒體連日播報戰爭畫面,也造成許多不少民眾內心不安,如同學者所說的「戰爭焦慮」(War Anxiety)現象。

閱讀更多 »
「ASMR」能助情緒穩定、緩解焦慮?  實驗發現:腦波被改變

「ASMR」能助情緒穩定、緩解焦慮? 實驗發現:腦波被改變

時常處於焦慮狀態嗎?刊載於《PLOS ONE》期刊中的研究顯示,近年風行的「ASMR」(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 自發性知覺神經反應 ),對焦慮者而言可能是一大福音。ASMR的概念於2010年被提出,通常指透過刺激五感,使顱內、頭皮、甚至四肢產生酥麻與愉悅感。如吹氣、按摩、呢喃等行為,皆可能觸發ASMR機制。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