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外電編譯
在疫情期間因過於恐慌、焦慮而暴飲暴食;或者自覺胃口全失、食不下嚥,可能是罹患「飲食失調」(Eating
Disorder)的前兆!據《Lancet》刊載社論指出,飲食失調是可能致殘、致命且代價高而的精神疾病,恐將嚴重損害身體健康,並破壞心理社會功能。在新冠大流行的2年間,確診飲食失調者更以驚人的速度不斷上升當中。
飲食失調分為哪些種類? 胃口全失、暴飲暴食最常見
根據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院(NIMH)公布指南,飲食失調通常分為以下3種:
神經性厭食症:該類患者進食量較常人更少,通常有反覆秤量自己體重的行為;即使體重過輕,患者仍會自認為過胖、體重過重。另外,患者可能出現疾病或症狀如貧血、骨質疏鬆、低血壓、腦損傷甚至多器官衰竭。
神經性暴食症:患者反覆攝取大量的食物,並在暴飲暴食後出現補償行為,如催吐、使用瀉藥或利尿劑和過度運動等。症狀或衍生疾病包括身體發炎、喉嚨痛、胃食道逆流、嚴重脫水、電解質失衡、胃酸侵蝕導致牙齒受損。
暴飲暴食症:與神經性貪食症相比,該類患者在暴食期之後不會出現排便、過度運動或使用瀉藥等狀況;而是對飲食失去控制、並出現異常暴飲暴食的狀況。患有暴食症的患者通常過重或肥胖,患有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通常較常人更高。
NIMH指稱,飲食失調是由遺傳、生物、行為、心理和社會因素的複雜相互作用引起,通常與平時的飲食行為或情緒的嚴重起伏有關。飲食失調會影響所有年齡、種族、體重和性別。飲食失調經常出現在青少年時期或青年時期,但也可能在兒童時期或以後的生活中發展。
疫情期間飲食失調人口暴增 美衛生院列舉「3大原因」
《JAMA
Network》研究指出,在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間,美國因飲食失調而住院治療者暴增1倍,共計325萬人。來自英國皇家精神病學院的分析也表明,英國境內的飲食失調者在過去5年增加84%、推測與新冠肺炎與居家隔離政策密切有關。分析結果顯示,增幅最大的族群為18以下的年輕女性;而男性佔神經性厭食症的25%,因病情難以被明確診斷,因此男性可能面臨更高的死亡風險。
美國國家衛生院(NIH)刊載研究則指出,疫情大流行造成飲食失調者暴增,可能的途徑有三:第一,居家隔離期間僅能憑藉視訊工作、且缺乏戶外運動,可能增加體重過重或體型肥胖問題;第二,對特定媒體報導產生焦慮感,使個人情緒起伏過大,只能用飲食宣洩心中的不確定感;第三,對新冠確診的恐懼,以及大流行期間的社會孤立使負面情緒升高、導致飲食失調發生。
如何緩解飲食失調現象? 採取認知療法、服藥皆屬可行
NIMH表明,飲食失調者容易憂鬱或焦慮,導致更高的自殺風險。因此,透過心理治療改善相關症狀至關重要,為了減少暴食或絕食行為,認知行為療法(CBT)有助患者學習如何識別扭曲或無益的思維,並進而改善其飲食與行為模式。
NIMH指出,先前研究已表明,抗憂鬱藥物、抗精神病藥物或情緒穩定劑等藥物,可能有助於治療飲食失調和其他同時發生的心理疾病,如焦慮症或憂鬱症。呼籲民眾,若疫情期間有相關飲食失調徵兆出現,應立即諮詢精神科醫師或心理諮商師,進一步改善暴食或絕食行為,避免身體器官與心理狀態受到傷害。
資料來源:
The hidden burden of eating disorder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eating disorder risk and
symptoms
延伸閱讀:
壓力一來就想喝珍奶、吃鹹酥雞? 想減肥請先避開「情緒性進食」
疫情期間壓力大情緒差 「大吃大喝」抒壓反效果超可怕? 心理師教正確減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