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回歸健身房又受傷! 他「操過頭」慘跛腳就醫 醫曝最常見「3大運動傷害」
隨著防疫政策鬆綁,不少民眾打滿3劑疫苗後重拾健身運動的習慣。不過,若訓練過度「操過頭」,恐將導致嚴重的運動傷害。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復健部主任蕭安芳醫師表示,診間有一60歲男子因新冠疫情,不久前才重回健身房運動,卻因為訓練過度而罹患「髂脛束症候群」,膝蓋痛到只能跛行就醫。
隨著防疫政策鬆綁,不少民眾打滿3劑疫苗後重拾健身運動的習慣。不過,若訓練過度「操過頭」,恐將導致嚴重的運動傷害。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復健部主任蕭安芳醫師表示,診間有一60歲男子因新冠疫情,不久前才重回健身房運動,卻因為訓練過度而罹患「髂脛束症候群」,膝蓋痛到只能跛行就醫。
你是「假瘦子」還是「真胖子」?過去要衡量自己的體態,通常都是看體重,或是用身高體重換算的BMI指數。不過,以人體健康的角度來看,「體格組成分析」或許是更具參考價值的指標。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表示,一味追求體重減輕並不一定健康,例如現代人常見的「肌少症」、「骨質疏鬆」,就可能是體重過輕造成的問題。
近年不少女性喜歡上健身房做重訓,想要練出「馬甲線」、「六塊肌」。不過,若使腹部長期處在高壓的狀態,恐導致女性骨盆腔的各個器官,如子宮、膀胱等脫垂的機率升高?光田綜合醫院婦產部温亭虹醫師表示,有運動或重訓習慣的女性,若出現突發性頻尿、便祕問題,且長時間未恢復,就需要多加留意。
對許多人來說,周一到周五為工作消磨得精疲力盡,平日夜間與周末想當然是用來「放鬆」的。可是,很多上班族總感覺自己愈來愈累,無論怎麼放鬆似乎都沒辦法修復,像是逐漸充不飽電的行動電源,白天消耗精力的速度也變得愈來愈快。很多人可能是「放鬆」方式出了問題。耍廢讓大腦貌似感覺到快樂,其實過量的多巴胺反而會造成壓力,在期待渴望的目標的同時,也會感到焦慮。
若發現臉上「皺紋變多」,甚至出現駝背、下背疼痛等徵兆,要注意可能為「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前兆!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骨科主任釋高上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症常被稱做「隱形殺手」,初期並無明顯症狀。若民眾出現「駝背」、「比原先身高矮4公分以上」,以及「經常下背疼痛」3大徵兆,需提高警覺並就醫治療。
「吃得正確」比運動鍛鍊還重要?好習慣健身教室主理人胡孝新教練表示,常聽到健身教練或健身者提倡「七分吃、三分練」的概念,其實飲食在瘦身或肌肉鍛鍊方面,確實佔了相當關鍵的地位。若吃對食物並攝取適當比例,能幫助健身者的鍛鍊過程事半功倍,對減重者而言更有不易復胖的好處。
近期適逢中秋連假,除了烤肉之外,許多人也會選擇購買月餅享用,或作為伴手禮贈與親友。不過,月餅當中的油脂、糖與熱量較高,過量食用恐會造成身體負擔。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指出,光是1顆雙黃月餅,就相當於2.8碗飯的熱量,需慢跑8公里才能消耗,卡路里可謂相當驚人。
近期中國屢傳因運動後喝冰水而猝死的新聞,是否與突發性「心律不整」有關?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內科張伯丞醫師接受《潮健康》採訪表示,心律不整的誘發因子屬於多重因素,情緒、睡眠、運動中體溫變化及外界氣溫都可能影響,但預防心律不整仍以注重本身危險因子,如三高控制更為重要。
定期運動的頻率愈高,比起只在周末時間運動更具健康效益?過去曾有不少坊間說法認為,只在周休六日運動的「周末戰士」型態並不健康。不過,近期有研究團隊針對成年人每周運動頻率進行分析,發現「周末戰士」死亡率並未高於一周3次以上的高頻率運動族群。該研究發表在《JAMA內科》期刊上。
先前的研究指出,即使是輕度的步行運動,只要每天持之以恆執行也能增加心肺健康、並有機會延長壽命。相較步行而言更為進階的「北歐式健走」(Nordic Walking),被認為能燃燒更多的熱量、並有益於心血管健康。北歐式健走最初作為滑雪運動源於夏季時使用的訓練方式之一。近年來在世界各地以健身、運動等模式開始風行。
有氧運動與重量訓練,長久以來被視為增肌減脂的不二法門。不過,有氧與重訓需長時間實行、且可能受到訓練場域的限制,對忙碌的現代人而言減重效率可能不彰。《歐洲心臟期刊》(EHJ)刊載研究建議,運動初期採取「中等強度鍛鍊」,並在訓練後期搭配有氧與重訓一同實行,能達到最高的減重效果。
穿著「緊身衣」運動近年蔚為風潮,不僅成為時尚穿搭的必備項目,學界亦普遍認為緊身衣能減少運動時的肌肉顫動、並協助鍛鍊後的肌肉速度恢復、減少肌肉的痠痛與腫脹感。不過,近期刊載於《Springer Link》卻表明,在訓練期間或訓練後穿著運動緊身衣物,並不能促進肌肉恢復,且對提升訓練表現的效益「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