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

輕症在家要備哪些藥?如何好得快?醫曝孩子出現「5症狀」快送醫!

輕症在家要備哪些藥?如何好得快?醫曝孩子出現「5症狀」快送醫!

建議大家準備消炎止痛藥、止咳化痰藥、流鼻水鼻塞的抗組織胺類藥物。也建議可以使用一些局部噴劑,像是咽喉的殺菌消炎或止痛消炎類噴劑及口含錠,可以幫助劇痛的患者能有很好的緩解效果,避免疼痛去影響吞嚥進食,造成恢復力的下降。對於快篩陽性的輕症長輩,除了一般的上呼吸道症狀之外,還是要特別注意他們的呼吸型態、心跳、血壓和血氧以及意識的變化狀況。如果有出現呼吸急促、心跳過快的心悸感、血壓異常上升大於160mmHg、血氧降低或是意識出現模糊的狀況,都是有可能轉成重症的情形,需要進一步密切注意,甚至是送醫。

閱讀更多 »
確診喉嚨痛爆怎麼吃?  營養師點名1食物:助修復黏膜與免疫力

確診喉嚨痛爆怎麼吃? 營養師點名1食物:助修復黏膜與免疫力

確診後「喉嚨劇痛」,要避免吃哪些食物加重症狀?簡鈺樺營養師受訪指出,首先建議避開「清脆鬆脆」的食物,例如地瓜片、薯片、餅乾,較容易刺激或吞嚥時因輕脆質地,引發疼痛感。另外,也建議避開營養學分類「酸性」的食物,特別是酒精。天然食物柑橘、蕃茄等也建議不可過量。喉嚨痛時最好也避開「甜食」。

閱讀更多 »
罹患「長新冠」恐導致不明瘀青、鼻血流不停?  研究:不運動者「凝血功能異常」機率增4倍

「長新冠」害血流不止? 研究:不運動「凝血功能異常」增4倍

不少新冠肺炎確診者即使痊癒,2-3個月後仍然存在腦霧、過度喘息、呼吸急促、記憶力衰退等大小不一的症狀,該疾病被稱為「後新冠肺炎症候群」(Post-COVID syndrome,PCS),一般稱之為「長新冠」(Long Covid)。除了認知功能相關症狀,科學家也發現長新冠將對人體的「凝血功能」造成嚴重損害,與確診者的「運動表現下降」趨勢亦有所關聯性。

閱讀更多 »
提升免疫力該怎麼吃?  營養師:一道「大蒜料理」補充3大營養素

提升免疫力該怎麼吃? 營養師:一道「大蒜料理」補充3大營養素

確診人數連日創新高,要補充哪些營養維持良好免疫力?簡鈺樺營養師指出,感染病毒的高風險族群如小朋友、年長者,應特別注意蛋白質是否攝取足夠。人體的免疫力是一種「系統性」的組成,從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到免疫分子,都需要有蛋白質這個材料構成。因此,要維持良好免疫功能,蛋白質吃得夠最重要。成人蛋白質攝取建議約為0.8-1g/每公斤。

閱讀更多 »
又有新病毒!COVID-19每6個月大突變一次?提防Delta捲土重來

又有新病毒! COVID-19每6個月大突變一次? 提防Delta捲土重來

台灣本土病例連日暴增超過數萬例的同時,COVID-19病毒的演化進展也未停下腳步。國際權威期刊《自然》刊登報導指出,南非科學在上一代Omicron變異株現世後的6個月左右,又再次發現BA.4和BA.5兩種亞型,而且這兩種變異珠的傳播力較早期的Omicron版本根本,具有「改變遊戲規則」的潛力。

閱讀更多 »
長者「骨密度」容易不足  專家籲及早採取「5大措施」 維持骨骼健康

長者「骨密度」易不足 專家籲及早採取「5大措施」 維持骨骼健康

擁有健康的骨骼有多重要?此前學界已證實,強壯的骨骼結構能夠保護大腦、心臟等重要器官免受傷害,亦能儲存礦物質如鈣、磷,有助維持身體的基本運作。然而,人體的骨密度約從20-25歲左右達到高峰、此後將不斷流失,導致晚年的骨質疏鬆症、骨折等疾病風險增加,而絕經後更容易受到骨質流失的影響。

閱讀更多 »
孩子「在家上課」怎麼吃最健康?  高敏敏營養師曝必備「5大食物」

孩子「在家上課」怎麼吃最健康? 高敏敏營養師曝必備「5大食物」

孩子在家停課自學,讓許多父母工作、育兒兩頭燒。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表示,即使孩子在家中求學,飲食上仍不能輕易妥協。若想讓孩子維持保護力,預防新冠病毒入侵,可為孩子準備5種食物,補充日常所需營養。營養師也指出,孩童錯誤的生活方式,可能將影響發育,並對成人後的健康狀態不利。因此,呼籲家長鼓勵孩子於家中學習時,養成3大習慣。

閱讀更多 »
吃「植物性飲食」一定會瘦? 「5大要點」沒做到照樣胖

吃「植物性飲食」一定會瘦? 「5大要點」沒做到照樣胖

從「無肉不歡」的飲食方式轉變為「植物性飲食」,不僅有助減輕體重、還能預防多種疾病纏身?事實上,美國國家衛生院(NIH)刊載的回顧性研究曾指出,採取更多植物性飲食的受試者,相較葷食者而言體重更輕;《JAMA Internal Medicine》研究也表明,用植物性蛋白替代動物性蛋白,有效降低血壓、膽固醇與第2型糖尿病風險,且與更低的死亡率有關。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