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應該戒冰品、少吹冷氣? 專家詳解「夏季4大迷思」:多流汗不等於瘦身
時序進入7月盛夏,動輒30度以上的高溫往往讓民眾大喊吃不消,做好防曬、避免中暑顯得更為重要。專家指出,大多數人都知道在高溫下須避免「熱中暑」,但在進展至熱中暑之前的「熱傷害」症狀變化,也應格外重視。另外,民眾也需釐清常見的夏季健康迷思,以免消暑不成反而徒增燥熱感受。
時序進入7月盛夏,動輒30度以上的高溫往往讓民眾大喊吃不消,做好防曬、避免中暑顯得更為重要。專家指出,大多數人都知道在高溫下須避免「熱中暑」,但在進展至熱中暑之前的「熱傷害」症狀變化,也應格外重視。另外,民眾也需釐清常見的夏季健康迷思,以免消暑不成反而徒增燥熱感受。
近視雷射手術近年蔚為流行,再加上疫情解封帶起旅遊潮,不少網紅前往韓國接受近視雷射手術,聲稱其價格不貴又可以順便觀光,讓許多民眾為之心動。濰視眼科台北館前院院長尤之浩醫師受訪表示,無論在國外接受何種術式,都建議視情況預留1-2週,觀察眼部狀況正常無虞後再回國。
生活中的日常用品看似無害,其潛藏的病菌量卻可能比馬桶還多?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台灣夏季因悶熱且潮濕多雨,家中各處容易成為病菌孳生的溫床;尤其若居住環境有以下生活用品,觸摸後應養成勤洗手的習慣,以免導致病原體入侵體內
衛福部近日公布2023(民國112年)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結果,相較於2021-2022年受新冠影響,共計增加24,266人死亡;2022至2023年間則減少2,863人(-1.4%),推測與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染疫人口降低有關。死亡率則為每十萬人口880.7人,較去年下降1.5%。
橫跨40載糖尿病照護演進史 「胰島時光」紀錄片於6/15首映 「我在升國三的暑假發病,因為突然兩、三個月內體重爆瘦了十幾公斤,血糖超過250 mg/dL,立刻被安排住院,診斷為第1型糖尿病。升高三時,為了準備大學聯考,來到台北長庚就醫,當時黃鴻碩主任與醫療團隊,讓我重新認識第1型糖尿病,並透過聯誼會給病友們衛教跟心靈上的支持。後來我進到醫學院之後,就立志要成為治療糖尿病的專業醫師。」
現代人早已習慣充電型消費電子產品,除了節能環保,減省持續購買電池的費用,還可避免頻繁替換電池時增加用品損壞的風險。尤其是助聽器,過去需手動開關電池蓋,助聽器電池比一般電池體積更小,若是遇到手部處理精細動作較困難的長輩,就會產生使用上困難。
「歌神」張學友來台演唱,卻不幸於演出前數小時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不得不宣布緊急停辦演唱會,讓無數歌迷為之扼腕不已。台大兒童醫院前院長、小兒科教授黃立民醫師對此表示,RSV感染族群涵蓋各年齡層,尤其脆弱族群如長者、幼童更要留意重症風險。
知名藝人林美秀近日因籌備新專輯,身體狀況不如預期、甚至被診斷出「後天性血友病」(Acquired hemophilia),血紅素更一度降到2 g/dl,遠低於正常值的12 g/dl;再加上其自曝曾接受「瘦瘦筆」(類腸泌素針劑)治療,引發各界對此次事件的重視。
端午節不只要吃粽子紀念屈原,其實還有「排毒養生」的意涵?傳統習俗中端午有「吃五黃」和「養正氣」的說法,然而因現代人生活忙碌、加上和飲食習慣改變,讓許多健康觀念逐漸被淡忘;民眾更常因食用過量粽子,導致消化不良等腸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