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

身心俱疲更要命?  研究:心臟病人服用抗憂鬱藥物  死亡率激增81%

身心俱疲更要命? 研究:心臟病人服用抗憂鬱藥物 死亡率激增81%

心臟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前3名近25年。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前未必有明顯徵兆,而患者5年內死亡率卻高達50%,致死率不下於癌症。國際研究指出,心臟問題合併「心理問題」,恐怕將對健康帶來更險峻的風險。《歐洲心血管護理期刊》近期所刊載研究中指出,抗憂鬱藥物或其他精神科藥物,與心臟病患者過早死亡風險增加有關。研究指出在文獻回顧中發現,心臟病患者的焦慮症狀與不良健康結果(如症狀惡化、死亡)之間存在關聯,這項研究則進一步指出兩者之間確實會互相影響。

閱讀更多 »
喝酒可以助眠嗎?  酒精配安眠藥會怎樣?  醫曝真相:恐傷大腦肝臟引4種「後遺症」

喝酒可以助眠嗎? 酒精配安眠藥會怎樣? 醫曝真相:恐傷大腦肝臟引4種「後遺症」

日常生活精神緊繃、壓力過大,現代人面臨「失眠」與睡眠問題的比例不在少數,一些人習慣在睡前喝酒幫助入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科周緯柏醫師提醒,在睡覺前飲酒助眠的作法,長此以往將對睡眠品質造成負面影響,與幫助睡眠的初衷恐背道而馳。周緯柏醫師表示,睡前喝酒在一開始時,確實會讓人產生好入睡的感覺。但連續數天後,會發現睡眠品質下降。臨床研究顯示,酒精成癮者有程度不一的睡眠問題。長期酒精成癮者會產生以下狀況:作夢變得頻繁、淺眠、入睡時變得困難以及容易早醒。

閱讀更多 »
裁員、失業壓力大親友又來亂?  心理師籲:不要一直追問近況與「下一步」!  3步驟排解負面情緒

裁員、失業壓力大親友又來亂? 心理師籲:不要一直追問近況與「下一步」! 3步驟排解負面情緒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近2年,造成全球經濟大蕭條。不少民眾面臨失業危機,心理狀態也相對不穩定。覓汨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許乃文心理師表示,以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而言,失業對個人的「生存需求」影響最大。當生存需求受到動搖,焦慮感往往伴隨而來。心理師表示,無論年齡或性別,當生存空間受到壓迫,外在壓力皆可能發展為情緒問題,原本有精神疾患(如躁鬱症)或衝動控管問題的患者,若遭逢失業或重大變故,情緒更容易變得煩躁甚至失控。

閱讀更多 »
疫情下憂鬱症狀暴增3倍!  研究稱「養狗」有助社會支持  降低憂鬱與負面心理

疫情下憂鬱症狀暴增3倍! 研究稱「養狗」有助社會支持 降低憂鬱與負面心理

COVID-19病毒造成全球大流行近2年,「百年大疫」不僅奪去數以百萬人的性命,在經濟、社會層面更造成嚴重影響,升高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僅在美國境內就有研究發現,COVID-19大流行期間,民眾出現憂鬱症狀的比例上升近3倍。面對病毒威脅、人群隔離的人們,更需要擁有足夠的社會支持。

閱讀更多 »
思覺失調症有徵兆嗎?  自行停藥會引起哪些問題?

思覺失調症有徵兆嗎? 自行停藥會引起哪些問題? 定期治療有機會過正常生活?

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近年來因暴力事件頻傳,導致民眾對思覺失調病患的恐懼上升。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大腦的疾病,主要是由於與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不平衡,也就是多巴胺系統的失常所造成。邱一航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盛行率約為1%,且具有「遺傳性」,若有相關家族病史,個案罹患思覺失調的機率也會比較高。張勝傑醫師補充,雖然血緣關係越近則同樣得到思覺失調症的機率越大,但並非有家族病史的人就百分之百都會得到思覺失調症;往往還需要外在壓力事件的誘發,才會導致發病。

閱讀更多 »
只練肌肉忽略心肺耐力恐增失智與憂鬱風險

別只練肌肉忽略「心肺耐力」! 恐增失智與憂鬱風險 2分鐘用AI自測心肺好壞

最新統計顯示,台灣十大死因中,有四項與心肺功能相關。各年齡層輕忽心肺耐力的原因不盡相同。年輕族群或因重訓風氣興盛,追求鍛鍊肌肉而較少心肺訓練。對銀髮族年長者而言,則可能缺乏心肺耐力檢測工具,再加上疫情期間減少活動,導致心肺耐力下降,增加失能與其他共病危機。事實上,心肺耐力是重要的體適能指標,與身體攝氧能力有關,影響呼吸、心臟、循環、肌肉等系統。成功大學生理學研究所副教授蔡美玲指出,心肺耐力會影響血液中的氧氣供應,容易造成骨鬆、憂鬱、失智、失能等風險。

閱讀更多 »
成年人太早憂鬱失智症機率增百分之73

覺得「人生好難」? 先別看劇去看病! 研究:成年人太早憂鬱症 失智症機率增73%

憂鬱症並非只與心理健康有關,太年輕就發生「憂鬱症」,未來更可能罹患「失智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在《阿茲海默症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透過新的統計方法發現,成年階段較早罹患憂鬱症,會增加老年時在10年內發生認知功能障礙的機率,使他們更有可能面臨失智症風險。加州大學研究團隊表示,憂鬱是老年失智症的前驅症狀,因此憂鬱症本身是否為影響失智症風險的獨立因素,值得更全面的研究。

閱讀更多 »
社交行為有助降低癮頭

防疫期間染上「不良嗜好」 解封後卻無法戒掉? 研究:社交行為有助降低癮頭

社交行為對人類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但隨著新冠肺炎的大流行,使社交行為瞬間變了調:有些人得不到原有的醫療資源與社會救助、有些人得面臨失去至親的痛苦。沒有了人與人間的羈絆,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在疫情大流行期間暴增,各地酗酒、吸毒率飆高,人們沒有了依靠,似乎就只能靠不良嗜好排遣孤獨。如果你在先前三級警戒的時候,因無法戒除不良嗜好而痛苦萬分,請趕緊利用解封期間和久違的朋友和家人聯絡,或許能降低你的癮頭!

閱讀更多 »
居家隔離後遺症該如何化解

家長每天吵、小孩每天鬧! 居家隔離「後遺症」該如何化解? 心理師傳授5招壓力退散

先前三級警戒期間,居家防疫和遠端上班上課,幾乎徹底改變某些人的生活模式。其中變化最微妙,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間突然變得「異常親密」。另外,原先有憂鬱問題的人,疫情前本可躲在自己的舒適圈略作喘息,現在因為社交空間限縮,與家人長時間相處簡直「無處可躲」,甚至因而被家人數落時間變長,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這時候就醫回診,還可能被認為浪費醫療資源……憂鬱族群面臨的困境,以及「後疫情時代」造成的全民憂慮現象如何排解?林仁廷心理師認為,掌握生活的第一原則,適時尋求放鬆都能有所幫助。

閱讀更多 »
為什麼防疫會讓家暴率上升?

為什麼防疫會讓「家暴率」上升?有這些「壓力症候群」時務必先冷靜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將近一年半的時間,在先前三級警戒期間,民眾紛紛被迫改變生活與工作型態,開始在家上班上課,大幅增加與家人之間的相處時間。原以為在這段時間內可以藉此培養親子之間的家庭關係,不過事情可能並不如大家所想的這麼美好。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指出,以巴西、西班牙、希臘等國為例,即使這些國家宣布居家防疫規定,家人間的關係似乎並沒有因此更好;相反地,這些國家的家暴專線通報數,都出現20%以上的成長。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