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

吃肉跟得癌症有關?  牛津統計:吃素可降3癌症風險

吃肉跟得癌症有關? 牛津統計:吃素可降3癌症風險

健康飲食風氣盛行,植物性飲食、純素飲食逐漸為大眾所接受。過去曾有研究證明,純素飲食與降低總體癌症風險有關。不過,素食對特定部位的癌症影響尚有待探索。《BMC Medicine》的最新研究宣稱,與一般的肉食者相比,吃素確實可能降低「3種癌症」的發生風險;而吃肉是否將增加罹癌機率,仍有待科學家進一步研究。

閱讀更多 »
「亂節食」害糖尿病人心血管出事?  JAMA:體重上下波動增心臟負擔

「亂節食」害糖尿病人心血管出事? JAMA:體重上下波動增心臟負擔

「肥胖」是造成第2型糖尿病的主因之一,因此控制腰圍、BMI等相關數值,是預防糖尿病發生的關鍵指標。體重控制、適當運動也被認為是調控血糖的有效方法。不過,《JAMA Network Open》近期刊載的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如果減重後再次復胖,可能與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有關,「體重波動」幅度過大,將導致較高的心血管事件死亡率。

閱讀更多 »
美國心臟協會期刊:年輕男人太焦慮   罹患心臟病及糖尿病機率高

美國心臟協會期刊:年輕男人太焦慮 罹患心臟病及糖尿病機率高

美國心臟協會期刊發佈一份新的長期研究顯示,隨著年紀增長,年輕時較容易焦慮、擔憂的男性,在中年後罹患心臟病、中風、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將更高。該項研究指出,男性較常處於焦慮擔憂中,生理的代謝情況較容易增加心臟病機率,而且這之間的關聯比一般人想像來得更早,可能在童年或青少年時期就已發生。

閱讀更多 »
40多歲月經不規則「山洪爆發」?  有1種「異常出血」快就醫檢查

40多歲月經不規則「山洪爆發」? 有1種「異常出血」快就醫檢查

女性更年期多數在40歲至58歲之間發生,平均年齡為51歲,更年期前後可能會發生較大的月經變化,有哪些症狀出現時要提高警覺?哈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內科醫師Karen Carlson指出,「更年期前期」的月經變化大,出血量差異明顯,偶有月經延遲等狀況,如果有非典型症狀或停經後出血要提高警覺。Carlson指出,平均在更年期(最後一次月經前一段時間,到完全沒有月經12個月)前四年,女性會開始出現較多經期狀態變化。通常40多歲之後,就可能發生月經間隔變長、月經不調、偶爾月經量增加、月經不規律等。

閱讀更多 »
體脂破表元兇?  營養師點名夜市「地雷食物」警告:等於直接喝油

體脂破表元兇? 營養師點名夜市「地雷食物」警告:等於直接喝油

「瘦不下來」是許多人長久以來的煩惱,肥胖儼然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不過,關心是否肥胖,不能單純只注意身體質量數值的「BMI」,也要注意與體態、內臟脂肪有關的「體脂率」。嫚嫚營養師表示,成年人體脂肪標準通常以性別與年齡為區分。以年齡來說,可分為2個區段。以「18-29歲」的青年來說,男性標準體脂率為14-20%;女性則為17-24%。 以「30-69歲」的中老年人來說,男性標準體脂率為17-23%,女性則是20-27%。

閱讀更多 »
年輕人內臟脂肪太多 血管壁恐提早受損

20幾歲就有肥肚腩? 研究:年輕人內臟脂肪太多 血管壁恐「提早GG」

年紀輕輕就有「肥肚腩」?當心未來發生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別人更高!腹部肥胖被認為與內臟脂肪堆積息息相關,也是中風及心臟病高危險群。近期一項針對兒童、青少年、年輕族群的研究發現,嚴重肥胖的年輕人更容易累積內臟脂肪,動脈硬化的分數也偏高,顯示腹部脂肪可能造成青少年甚至兒童的心血管併發症。與健康體重的年輕人相比,肥胖青年的內臟脂肪明顯較多,脈波傳播速率數值也更高。在體脂肪率屬於肥胖、且體重BMI值超過標準的受試者身上,可看到內臟脂肪與脈波傳播速率呈現正相關現象。

閱讀更多 »
30歲就有人心肌梗塞?  重訓過度也可能發作?

30歲就有人心肌梗塞? 重訓過度也可能發作? 醫師:有2大危險因子快檢查

每年11-12月正值秋冬交替期間,早晚溫差極大,若家中長輩有相關心血管疾病史,需特別留意「心肌梗塞」發作風險。國泰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玠宇醫師表示,冬天天氣寒冷,血管壁中的不穩定斑塊破裂,容易造成急性血栓、心肌梗塞發作;尤其是在寒流來襲、天氣回溫時,血管劇烈收縮、擴張,心臟的耗氧量增加,血流無法順利回流至心臟,心肌梗塞的機率就會增加。此外,陳玠宇醫師強調,心肌梗塞並非只好發於冬季,在夏天發生的比率也不少見。夏季發生心肌梗塞,主要成因為過度流汗導致脫水、血液變得黏稠,導致患者出現血栓反應,進而誘發心肌梗塞症狀。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