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喝咖啡好處再添一筆? 《刺絡針》研究:每天喝448毫克 有助預防「帕金森氏症」
「咖啡」過往被眾多研究證實具有健康方面的益處,如今權威醫學期刊《刺絡針》(The Lancet)子刊物《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刊載文獻表明,適度飲用含有咖啡因成分的咖啡或茶飲,有助於降低遺傳風險較高的亞洲人,晚年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
「咖啡」過往被眾多研究證實具有健康方面的益處,如今權威醫學期刊《刺絡針》(The Lancet)子刊物《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刊載文獻表明,適度飲用含有咖啡因成分的咖啡或茶飲,有助於降低遺傳風險較高的亞洲人,晚年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
近年隨著名人輕生憾事頻傳,引發國人關注憂鬱症議題。憂鬱症是最常見的情緒疾病,對於身心的影響卻不可忽視,當代文獻指出,憂鬱症的盛行率遠比一般人想像更多,成人的生命週期中面臨12個月重度憂鬱症的風險接近6%;個人終身發生憂鬱症的風險更高達15-18%。
找不到原因長期腹痛,或孩子忽然發生「脊椎側彎」,竟可能是身體裡「叢狀神經纖維瘤」在作怪?台大醫院小兒神經科范碧娟醫師指出,神經纖維瘤(NF)主要有三大類型:神經纖維瘤症候群第一型(NF1)、神經纖維瘤症候群第二型(NF2)、神經鞘瘤(許旺氏細胞瘤),其中以第一型(NF1)最常見。
距華語歌壇巨星李玟逝世已2個多月之久,各界表達哀悼之意的同時,也引起民眾對於「憂鬱症」預防的重視。事實上近期權威期刊《Nature》之子刊物《Nature mental health》刊載論文明確指出,若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7大習慣,可以將憂鬱症發生的風險降低57%之多。
性行為的缺乏不只影響心理狀態,更可能危及「預期壽命」,造成提早死亡的風險增加?刊登於《PLOS ONE》期刊的研究表明,男性對於性行為缺乏興趣,被發現與預期壽命的減損有關,心血管疾病、癌症風險皆比固定採取性行為者較高。
家中附近區域的綠地占比面積,與罹患心理疾病風險下降的可能性有關?來自台灣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的研究團隊,於8月16日在國際期刊《健康與地方》(Health & Place)發表最新的綠地與躁鬱症相關研究,表明中、高比例綠地的城鄉,居民罹患躁鬱症的可能性最多可下降超過5成。
「孤獨感」不只會影響心情,更可能實際影響「腦容量」,導致認知下降與失智風險?美國神經病學學會(AAN)直屬刊物《Neurology》近期刊載一篇文獻指稱,與頻繁社交者相比,孤獨者或不常社交者更可能出現腦容量減少、大腦區域缺失等狀況。
衛福部日前公布2022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受新冠疫情及人口老化影響,111年死亡人數較110年增加24,266人;依死亡率排序,111年十大死因依序為: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
華語歌壇天后李玟不幸離世,引起不少民眾對於心理疾病與憂鬱症預防的重視。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指出,心理疾病的預防可以由多個方面下手,其中「營養攝取」也是重要的預防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