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0
文/王鼎嘉臨床心理師
今年五月份,新冠肺炎疫情重重震撼了台灣。在全民齊心努力兩個半月後疫情逐步趨緩,由三級警戒降為二級警戒。不過,百業復甦的同時,有一群人的心理健康卻岌岌可危--他們是已康復的新冠肺炎患者。國外研究顯示罹患新冠肺炎且病況嚴重者,有32.2%會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症(PTSD);14.9%會有憂鬱症狀;14.8%會有焦慮症狀。大家或許會感到疑惑,為什麼康復了之後反而會有這麼多心理問題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康復者在疫情期間經歷的狀況,或許會更能體會他們的心情,並知道如何協助他們喔。
當生活周遭只剩呼吸器 對隔離患者造成龐大壓力
在醫院隔離期間,患者可能只有在三餐時段、X光攝影、採檢、會診時會碰到醫護人員,其餘時間均是獨自一人待在病房。我們試著想想,倘若自己身體正在發燒、咳嗽、呼吸不順暢、戴著呼吸器、失去嗅覺與味覺,且又身在陌生的環境沒有人陪伴,是不是會感覺害怕呢? 因此,持續數週的恐懼與不安全感,會對隔離患者造成龐大的心理壓力。
出院不代表就沒事!康復者恐罹患以下症狀
即便痊癒出院,康復者可能也會出現以下症狀:
(1) 創傷後壓力症症狀
創傷後壓力症(PTSD)是嚴重的心理疾病。創傷情境會頻繁且突如其來的侵入腦海,像是在煮飯時,腦海突然閃入自己插管時的場景,有人甚至會感受到當時的味道、管子的觸感、無法說話的梗塞感,情境真實的讓人恐懼。
其次,患者會迴避有關創傷情境的事物,有些人會不敢聽到新冠肺炎新聞;害怕去醫院;害怕密閉空間;害怕獨處。由於住院長時間的緊繃,會使得交感神經系統過度活化,導致患者警醒程度大幅上升,很容易會被外界刺激驚嚇到,像是普通的關門聲、文具掉到地上都有可能讓患者受到驚嚇。
夜晚接連不斷的惡夢也會深深困擾康復者,我照顧的康復者曾經和我說 「我常夢到回到隔離病房,我在夢裡害怕的大叫、想離開房間,但怎麼樣也開不了門。噩夢真實的讓我害怕入眠,我常常難以分辨究竟是夢還是真的回到了病房。」
(2) 焦慮症狀
焦慮會讓人坐立不安,和患者說話時會覺得他說話飛快且急躁。注意力難以集中也會深深困擾患者,導致旁人會覺得患者答非所問,常常難對上頻率。焦慮也容易伴隨肌肉緊繃、易怒、睡眠等困擾,也會出現身體化症狀像是心悸、頭暈、無力等,但生理上卻檢查不出明顯病灶。
(3) 憂鬱症狀
憂鬱會讓人從思緒到動作都慢了下來,和患者說話時會覺得他整個人變得很慢,說話、想事情的速度都變慢了。同時情緒變得低落、沮喪、失去精神。想法也變得比原來負面,常會自責、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成天鬱鬱寡歡,對於以前喜歡的休閒活動失去興趣,也不太想要與人交流。
大病初癒陰影揮之不去 真誠陪伴有助緩和心理狀態
如何幫助新冠肺炎痊癒後的親友:
(1) 理解深層想法
當康復者從醫院回家時,常會憂慮於自己是否會再傳染給他人。曾經有痊癒的患者在回家後,因過度害怕傳染給家人而重複的洗手、消毒,導致雙手脫皮受傷。康復者也會憂慮於自己是否會再次染病,有些人會因此過度迴避人群、公眾、社交場合,而慢慢的失去人際關係,陷入孤立的狀態。
(2) 真誠的情緒支持與傾聽
由上可知,康復者即便出院也會處在害怕與憂慮的狀態。所以陪伴他們,並運用溫和態度關心患者在自主健康管理期間的日常所需與物資(食物、藥品)是否充足,會是穩定患者心情的第一步。其次,在安頓好環境後,康復者會逐步感覺到自己的疲倦、脆弱的狀態,難過、擔心、害怕的感受也會浮現,這時會需要友人真誠的關心。
在傾聽時,建議運用第一點提到的「害怕傳染給他人」與「害怕再次感染」與他們談談,並於過程中試著去說出他的情緒。例如「在提到如何維持家庭防疫時,我覺得你好像害怕傳染給家人,感覺你很不安、很擔心」、「說到重覆洗手這件事情時,好像感覺到你的害怕,會不會擔心再次受到感染呢?」、「剛剛談到使用呼吸器的經驗時,你聽起來有些害怕,可以再多聽你說一些嗎?」。當藏在心裡的情緒和想法被信任的親友溫和地說出來時,情緒會找到出口得以宣洩,心情會輕鬆許多。
(3) 陪同就醫
有時,心理壓力導致的心理疾患會比我們想像的嚴重。倘若您的親友在您的支持下,仍有憂鬱、焦慮、創傷後壓力症症狀,建議至心理健康專業診所就醫。由於對於康復者而言,才出院又要去看診是非常艱辛而疲倦的。因此,建議溫和耐心的勸說,並陪伴患者一同前往心理健康專業診所求助,會大大提升患者就醫的意願喔。
任何意外與疾病都可能導致心靈受傷,但您的溫暖與傾聽可以加速康復者的心理復原。期待我們一起關懷疫情後需要幫助的親友,讓社會邁向復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