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外電編譯
細嚼慢嚥助腸胃蠕動又減肥? 與攝食產熱效應有關?
在用餐時「細嚼慢嚥」,普遍認為有益於腸道蠕動,進而防止肥胖、體重增加。過去的研究指出,咀嚼過程有助食物代謝、並增加熱量消耗與「攝食產熱效應」(DIT)有關係。
攝食產熱效應是指攝取食物後,由於腸胃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貯藏及代謝等作用,而使體內能量消耗增加,以攝取蛋白質時最明顯。不過,較長時間的咀嚼行為,如何增加攝食產熱效應,尚無科學證明兩者之間的關聯性。
日本早稻田大學的研究團隊,於《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發表一則研究,提供細嚼慢嚥與攝食產熱效應之間的因果關係。研究團隊透過3項試驗,讓受試者食用流質食物,以排除短時間內大量進食的情況發生,用以分析食物停留口腔時間的長短,是否會影響消化道功能與體重問題。
食物停留口腔愈久愈好? 動脈持續供血給消化道
在第一次實驗中,團隊要求受試者每30秒吞嚥
20毫升的流質食物;第二次試驗則要求他們志願者將食物含在嘴裡30秒而不咀嚼,在吞嚥前進行長時間的味覺品嚐。最後,他們針對上述2項實驗,即「吞嚥」與「品嚐」的差別進行研究。受試者的飢餓感、飽足感、氣體交換量、攝食產熱效應數值與內臟循環等變量在受試前皆進行了測量。
研究結果發現,無論食物份量多寡,細心「品嚐」食物的受試者,與立即吞嚥食物的組別相比,飽足感與飢餓感之間的評分數值相當接近,幾乎沒有差別。吞嚥食物的受試者有一定比例發生脹氣、胃食道逆流等腸胃症狀。
團隊針對第二組受試者進行量測,發現食物停留在口腔的時間愈久,氣體交換率與蛋白質氧化程度的數值將隨之提升。此外,被認為與進食行為息息相關的腹腔血流,在咀嚼時呈現回流狀態。由於動脈持續向消化器官供血,因此上消化道的活躍性也有所增加。
「口腔刺激」增加能量消耗? 長時間效益恐驚人
研究作者Naoyuki
Hayashi博士指出,研究結果為細嚼慢嚥引起的攝食產熱效應提供了新的見解。「咀嚼」與「味覺」共同產生的口腔刺激,對於增加攝食產熱效應而言可能有其重要性。
Hayashi表示,良好且健康的食物來源,確實能降低體重,並改善新陳代謝。不過,如果從增加攝食產熱效應的角度來看,食物來源可能沒有人們想像得重要。
「不僅要細嚼慢嚥,更需透過味覺品嚐食物,才能觸發『口腔刺激』。」Hayashi認為,食物停留在口腔的時間愈長,口腔容易受到刺激的情況下,可連帶觸發一連串機制,如內臟血流、蛋白質分解,這可能是攝食產熱效應增加的主因。
因此,緩慢而徹底地咀嚼食物的進食方法,可能是預防過重和肥胖的有效策略。Hayashi表示,吃飯時好好咀嚼,就能增加能量消耗。雖然每餐的能量消耗差異甚微,但透過養成咀嚼習慣,一年後或更長時間所帶來的效益,可能超乎想像。
資料來源:
Chewing increases postprandial diet-induced thermogenesis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