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編輯部
胃藥吃錯不僅沒有效果、甚至可能對腸胃道造成傷害?微笑藥師廖偉呈藥師於社群貼文指出,不少民眾透過服用胃藥緩解胃部不適,然國人濫用胃藥的習慣普及,甚至會與醫師要求加開胃藥。但當真的有需要服用胃藥時,卻往往吃錯方法,也搞錯胃藥的角色與用途。
胃藥「這樣吃」效果最好! 藥師揭常見「4大成分」
廖偉呈藥師說明,常見的胃藥依功能不同,大致上分為4種:
1. 制酸劑。主要功能為「中和胃酸」。制酸劑能夠立即中和胃部分泌出來的胃酸,目的是立即降低胃部酸度、改善當下胃痛及不適感。所以主要是自覺胃部不舒服時使用,飯前或飯後服用皆可,但建議與其他藥物間隔兩個小時。
常見成分:碳酸鈣、碳酸鎂、碳酸氫鈉、氫氧化鎂、氫氧化鋁
2. 胃酸分泌抑制劑。主要的功能為「調整胃酸分泌」。該成分能減少胃酸分泌、但無法中和既有的胃酸,效果為降低胃酸對腸胃黏膜的刺激,讓黏膜有喘息的空間與時間並逐步復原。適用於黏膜損傷、潰瘍、消化管出血等狀況,此類藥物若偶爾服用,並無法發揮最大的效果,一般建議連續服用至少一個療程(2-3個月),而非不舒服才服用。建議飯前服用,並配合醫囑服用一個療程。
常見成分:cimetidine、famotidine、omeprazole、lansoprazole、rabeprazole、pantoprazole
3. 黏膜保護劑。主要功能為「保護潰瘍傷口」。黏膜保護既能主動黏附在受損的黏膜傷口,發揮保護作用並促進傷口復原。一般建議飯前服用,才不會受到食物的交互作用影響。
常見成分:sucralfate
4. 局部麻醉劑。主要為「止痛」所用。飯前或飯後服用皆不影響藥物的效果,一般常與制酸劑一起服用。
常見成分:Oxethazaine
廖偉呈藥師提醒民眾,可先針對個別胃藥的成分有基礎認識,當出現相關症狀時才能對症下藥、有效治療。另外,在購買相關藥品時應徵求醫師或藥師的建議,若挑選種類錯誤恐導致胃部傷害、使病情難以痊癒。
亂吃胃藥恐影響胃部環境? 服藥前先記得「5不原則」
除了解胃藥的基本成分,衛福部食藥署也指出,在使用胃藥期間,民眾應注意以下「5不原則」,避免服藥後胃部不適、引起相關併發症:
1. 不要求:生病時不應主動要求醫師開立制酸劑,大部分藥品並不會引起腸胃不適,是否要開立制酸劑應由醫師判斷。
2. 不併用:不擅自併用制酸劑,以免改變胃部酸性環境,影響其他藥品之藥效。
3. 不長期:長期胃痛有可能是其他嚴重疾病的症狀,切勿自行長期服用胃藥,而造成延誤就醫。
4. 不刺激:倘若有腸胃不適,服用制酸劑只能暫時緩解不舒服的症狀,維持良好飲食習慣跟正常生活作息,不食用咖啡、菸、酒、檳榔及辛辣食物等刺激性物質,才是「保胃」之道。
5. 不亂買:對於來路不明藥品,應遵守「不聽、不信、不買、不吃及不推薦」原則。如有腸胃不適,應先諮詢醫師或藥師,若如需購買非處方藥則應到有藥師執業之合法藥局購買。
食藥署表示,民眾應遵守上述「5不」原則,並牢記「看病找醫師,用藥找藥師」,切勿未經看診或醫師、藥師指示使用,胡亂吃制酸劑反而會加劇腸胃不適的情況。如對於用藥有任何問題,應尋求醫藥專業人員之協助,以免導致藥物不良反應。
延伸閱讀:
每天都不想要?吃藥影響性功能?抗憂鬱劑、血壓藥、胃藥上榜
胃食道逆流不治療恐「食道癌」? 醫師曝改善「2習慣」終結火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