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編輯部
知名作家H驚曝「攝護腺癌」! 年輕人發病腫瘤惡性程度較高?
近日知名兩性作家H自曝罹患「攝護腺癌」,因年僅49歲即患攝護腺癌三期,發生年齡相對年輕,是否意味腫瘤惡性程度也有較高的疑慮?國泰綜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蔡樹衛醫師接受專訪表示,一般而言,攝護腺癌好發於50歲以上的男性,而越年輕發生攝護腺癌,惡性度較高的機率確實有其可能性。
蔡樹衛醫師表示,相對年輕發生的攝護腺癌,預後不但可能較差、且發生惡性轉移的機率也較大。惡性攝護腺癌與其他癌症相比,為發展緩慢的惡性腫瘤,前三期的攝護腺癌若經及早治療,5-10年存活率仍有9成以上。不過,偶爾還是有惡性度高及進展快速的案例,這些要以病理上的切片檢查結果作為依歸,並非年輕族群罹癌就必然是較惡性的腫瘤。
攝護腺癌初期無症狀? 哪些族群需要定期篩檢?
攝護腺癌有哪些徵兆?與「攝護腺肥大」有何差異?蔡樹衛醫師指出,男性攝護腺約從40歲起就會有「良性肥大」,隨著年紀漸長可能開始出現下泌尿道症候群,如排尿困難、頻尿、夜尿、容易尿急或尿不乾淨等;而惡性腫瘤可能與良性攝護腺肥大同時出現,攝護腺癌初期通常沒有症狀,少數會伴隨血尿或難以治療的下泌尿道症狀,有上述症狀時應多加留意。
早期的攝護腺癌並無明顯症狀,直到惡性腫瘤開始侵犯尿道、膀胱頸時,則可能會導致血尿;當癌細胞轉移至淋巴或骨骼,可能引起下背疼痛。此時攝護腺癌已進入中後期,治療效果相對不如前期。
蔡樹衛醫師強調,透過每年定期的血清攝護腺特殊抗原檢查(PSA)、肛門指診或直腸超音波,是預防攝護腺癌的重要措施。如果家族中的男性長輩曾罹患攝護腺癌、或有相關家族病史,建議40-50歲就要定期追蹤PSA指數,每半年一次抽血檢驗;一般男性則自60歲每1年抽血1次。
另外,若檢測結果發現PSA指數過高、懷疑有惡性腫瘤出現,可進一步利用「攝護腺健康指數」(Prostate Health Index , PHI)檢查、切片檢查或核磁共振等工具做檢驗。需要注意的是,正子檢查針對遠端轉移的惡性腫瘤成效較顯著,建議民眾與泌尿科醫師徹底溝通後,再針對病情做適合的檢測。
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 手術摘除攝護腺恐導致不舉?
現今攝護腺癌有哪些治療方式?蔡樹衛醫師說明,如果評估「剩餘壽命」約10年左右、無嚴重心血管問題且癌細胞無惡性轉移者,可考慮攝護腺全切除手術(達文西手術)、放射線治療或海福刀等治療,可與泌尿科醫師討論最好的治療方式。如果腫瘤已遠端轉移或年紀過大,可考慮其他保守治療如藥物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等。
蔡樹衛醫師強調,攝護腺全切除手術,手術過程中容易接觸到兩側的「性神經」,術後可能導致患者尿失禁或性功能低落;但在達文西機器手臂的協助下有較大的機率能保留兩邊的性神經,術後性功能不彰的風險也會顯著下降。
中、後期的攝護腺癌,則建議採取放射線治療搭配合荷爾蒙治療。癌灶轉移至骨骼或其他部位時,表示病程已進入末期,通常以荷爾蒙治療為主。一旦荷爾蒙治療失敗,會再考慮進行化學治療、二線荷爾蒙治療或免疫治療。
男性如何預防攝護腺癌? 醫列舉防癌「3大重點」
荷隨著國人飲食習慣改變、上班族久坐不運動,男性更該注意「下半身」的健康。蔡樹衛醫師建議,平時應注意水分充足,多攝取綠色植物性食物,目前已知「高油脂紅肉」會增加惡性攝護腺癌風險,飲食過度西化、應酬較多的男性,以及年長、患有泌尿道疾病、家族病史者要特別留意。
此外,定期篩檢PSA篩檢有助於及早發現並治療。蔡樹衛醫師分享診間一起50歲案例:該患者平時疏於定期檢查,經抽血檢測後發現其PSA指數高達10,000以上,確診為攝護腺癌晚期,癌細胞甚至已經擴散至肝臟。雖前半年至一年間病況穩定,最終該患者因無法接受化療於2年內過世。
蔡樹衛醫師表示,隨近年PSA檢查的廣泛使用,攝護腺癌的篩檢比率也逐步提升。建議有家族史的男性自40歲起,每年定期接受肛門指診與抽血檢查;若自覺有相關泌尿道症狀,應盡快至泌尿科看診。定期檢驗與及早治療,對預防攝護腺癌、提升預後及生活品質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