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郭家和
打mRNA疫苗使免疫系統失靈?專家:證據力不足「東拼西湊」
近日數家媒體引用兩則國外論文,標題直指施打mRNA疫苗導致「人類免疫系統恐故障」或是「自然免疫系統失靈」,報導中並引述某篇回顧性論文,宣稱「疫苗接種會嚴重損害I型干擾素信號,改變先天免疫系統運作」,引起部份民眾恐慌,在網路上廣泛擴散。
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顧正崙教授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該報導引用的兩則論文無足夠證據力支持其論述,也不是目前科學界的共識,媒體未經查證即大肆報導,恐徒增民眾對疫苗的錯誤認知。
顧正崙教授指出,該篇報導引用兩篇論文中第一篇回顧性論文(〈Innate immune
suppression by SARS-CoV-2 mRNA vaccinations: The role of G-quadruplexes,
exosomes, and
MicroRNAs〉)並不是原創的研究,沒有提出新的試驗數據證明其宣稱mRNA疫苗對免疫系統造成的傷害。
第二篇論文則是學者發表於預印本的草稿,未經同行審查且資訊、圖表皆不完整,無實質證據力可支持「打疫苗害人類免疫系統恐故障」等言論。
顧正崙教授表示,兩篇論文證據力明顯不足,無法得出疫苗會讓免疫失靈的結論。媒體應當負起社會責任,不應為追求話題吸睛而忽略查證。報導具爭議性的研究前應諮詢醫學專家,以免造成民眾恐慌。
打疫苗使干擾素系統下降?
顧正崙教授表示,從該篇回顧性論文敘述來看,作者對干擾素系統、免疫反應甚至mRNA疫苗的機制都有討論,,「科學家已經很清楚知道,對抗COVID-19病毒,干擾素很重要,但是沒有任何明確證據指出,打疫苗後會造成干擾素下降!」
顧正崙教授說明,mRNA疫苗是用脂肪包覆住mRNA片段,注射進身體內後產生抗原及免疫反應。但身體的細胞會偵測外來的RNA,並誘發免疫反應,產生干擾素與細胞激素。在疫苗研發階段必須嚴格計算劑量及副作用可耐受性,就是為了減少過高劑量時,誘發太強干擾素反應引起身體不適,而非抑制干擾素作用。
顧正崙教授並解釋,干擾素系統變弱的確嚴重影響身體對抗感染的能力,過去二年多的研究也證明,基因缺失導致第一型干擾素製造與功能有問題,或是本身抗體造成第一型干擾素被中和,都可能增加病毒感染重症及死亡機率。
但是,如果施打mRNA疫苗會導致干擾素系統下降,在臨床試驗與全球上億人疫苗監測數據中必然有明顯數據,該疫苗也會因為安全性疑慮被「下架」。目前各國皆沒有相關報告顯示,施打mRNA疫苗會導致免疫功能下降,單以一篇回顧性論文就推論mRNA會使免疫系統失靈,證據力相對薄弱,學術上也不具有討論價值。
打疫苗後會有長期抗體?免疫系統活化時間大幅縮短
分析民眾轉傳相關新聞的心理,可以理解大眾真正關切的,是打完疫苗對身體免疫,會不會造成長期變化?
顧正崙教授說明,疫苗目的是「欺騙」免疫系統有病菌入侵引起一系列反應,其中B
細胞會產生抗體,針對病菌表面做出中和或攻擊;T細胞則有「輔助性」與「殺手型」,輔助型T細胞會支持殺手型T細胞及抗體活化,而殺手型T細胞會辨識病毒,並將受感染的細胞清除。
重要的是,這些細胞並不會消失,而會在身體內長期存在。T細胞的數量會慢慢下降,但部分的記憶性T細胞會在免疫系統周邊。B細胞的數量也會縮小,但是會產生記憶型的B細胞或是漿細胞,持續在體內製造抗體,維持身體對該種病菌的基本保護力。因此,抗體的濃度雖然會慢慢下降,但是第二次受到病菌入侵時,免疫系統全然活化的時間會快速縮短,從原先的8-14天縮短至3-4。
疫苗技術遇到百年強敵?為何疫苗無法消滅COVID-19?
但是,疫苗技術遇到了百年一遇的難纏對手,COVID-19病毒。
顧正崙教授表示,疫苗施打後免疫系統會短時間內全部活化,產生大量的漿母細胞(plasmablast),抗體會有半衰期,因此在體內的濃度會隨時間著下降。大多數疫苗打完後,只要維持一定抗體濃度就能長時間對抗病菌入侵。但是,防止COVID-19病毒感染所需的抗體濃度卻是「出奇的高」,可能與其感染位置需要極高抗體才能產生保護力有關。
顧正崙教授指出,一般疫苗設計的原理,是施打後殘存體內的漿細胞、記憶B細胞的抗體,就能提供長期保護力,然而,COVID-19病毒的突變,導致抗體的保護效果下降速度極快,抗體退化加上病毒突變,才會促使人們需要追加第二劑、三劑甚至第四劑疫苗維持有效保護力。
「這隻病毒跟人類正在共同演化,打疫苗也許對抗感染效果有限,但是死亡人數急遽下降卻是顯著事實,表示COVID-19疫苗對減少重症、死亡的『保命』而言極為重要!我們不可能期待身邊的人都沒有感染,也很難一輩子戴著口罩維持NPI,疫苗絕對是幫助人類存亡、恢復正常生活的重要武器!」
人類與病毒戰爭還沒完!有望研發「一勞永逸」殺手級疫苗?
未來是否還需要固定施打疫苗?顧正崙教授認為,COVID-19突變速度「不快也不慢」,重複感染力又強。隨著人類施打疫苗,病毒為了存活而不斷突變,目前無法精準預估其演化方向,但幾乎可以相信只靠現有的疫苗,無法完全根除COVID-19病毒。
顧正崙教授表示,除了針對變異株的疫苗,設計「多價型」、「統一型」的疫苗,將產生的抗體作用於病毒不喜歡突變的位置,希望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也是一個非常值得努力的方向。
「其實,沒有專家可以精準預測病毒未來的走向,畢竟這場人類與COVID-19病毒的戰爭還沒打完。」
mRNA疫苗究竟安不安全?有「不得不打」的必要性?
mRNA疫苗被認為是目前對抗COVID-19病毒最有效的疫苗,但是,mRNA疫苗真的足夠安全嗎?
顧正崙教授表示,此前尚未有明確的證據證明施打疫苗會干擾免疫系統、產生長遠負面影響,。每個人的遺傳、基因、體質健康狀況皆不相同,但是研發疫苗需要通過極嚴苛的安全性考量,即使影響免疫反應差異也可能極微。
「疫苗的安全性當然很重要,畢竟是要打在健康的人身上,但是面對百年大疫,疫苗可以說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沒有之一!」顧正崙教授強調,與施打疫苗可能的風險相比,疫苗在面對百年一遇COVID-19疫情,堪稱是拯救人類存亡的關鍵。
顧正崙教授舉例,沒有小兒麻痹疫苗,將有2-5%的孩子因此死亡。疫苗必須具有科學認可的安全性,但是也不能保證疫苗100%安全,但是面對微生物及病菌威脅,疫苗的確有不得不打的必要性。
COVID-19異常狡猾!專家:疫苗至少多拯救兩千萬人免難
顧正崙教授表示,疫苗對社區的保護作用分為兩個層面,第一是自我保護,我們個人可以選擇打不打疫苗,但須評估是不是對自身健康合理、負責的方式;第二,疫苗的公衛作用,低風險族群接種疫苗,可讓病毒無法透過接種者傳遞給高危險群,而高危險族群施打疫苗,已明確得知可降低死亡與重症率。因此施打疫苗不光可以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
這也是為何各國政府審查COVDI-19疫苗均給予EUA的臨時緊急許可,讓願意施打疫苗的族群保護自己也構成防火牆,研究推測在2021年疫苗至少拯救2千萬個寶貴性命。
「以往研發一支疫苗需要8-10年,甚至更久。這一回面對COVID-19病毒,科學家、藥廠、政府拚盡全力,大家要知道,COVID-19病毒異常狡猾,傳染力又強,無法像上次困死SARS一樣讓病毒消失,防疫當然不可能按照傳統作法就會成功!」
顧正崙教授認為,各種疫苗都可能有安全性疑慮,從保護性命與副作用風險考量的權衡天平,打疫苗對社區而言無疑是最好的作法。與此同時,科學家正持續監測mRNA與未來次世代疫苗的安全數據,民眾對接種疫苗有任何疑問應諮詢感染科醫師與疫苗學者,或閱讀可信任媒體的報導資料,勿輕信網路轉傳的不實謠言,造成錯誤恐懼及認知。
延伸閱讀:
染疫、打完3劑仍會「二次感染」? 專家曝真相:未來「多次染疫」將成常態
Omicron重症死亡較輕微?醫示警:超額死亡數是Delta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