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就能降血糖、解脹氣?飯後應該走幾步?哪些人應該避免激烈運動?
吃完飯做什麼事最能幫助消化?過去有研究發現,進食後輕度運動如散步能夠幫助血糖平穩、減少脹氣,還能幫助改善睡眠、促進心臟健康。不過,在錯誤的時間激烈過度的運動,可能造成反效果,導致消化不良、胃痛等等。究竟應該如何運動散步,才能達到最好的健康效果?
吃完飯做什麼事最能幫助消化?過去有研究發現,進食後輕度運動如散步能夠幫助血糖平穩、減少脹氣,還能幫助改善睡眠、促進心臟健康。不過,在錯誤的時間激烈過度的運動,可能造成反效果,導致消化不良、胃痛等等。究竟應該如何運動散步,才能達到最好的健康效果?
維持良好運動習慣對促進身體健康至關重要,但是很多人都有運動迷思,認為身體狀況不佳或罹患特定疾病,就不能夠正常運動。尤其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流行率最高的疾病,許多心臟病患者開刀或治療後,擔心運動增加身體負擔,因此減少活動量。然而不運動真的對心臟病人比較好嗎?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近期發表研究顯示,確診心臟疾病後如果能保持適當運動,對身體的好處其實超乎想像。
現代人若想要維持良好體態,大部分專家會建議從飲食和運動兩大項目著手。飲食方面,各式各樣的斷食法、生酮飲食法層出不窮;而運動方面則有各方學者爭論早上運動或晚上運動何者效果最佳。有人認為早上空腹運動能多消耗20%的脂肪,有人則提倡晚上運動,對睡眠品質能有明顯幫助。而究竟誰才是對的?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不過你若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又想下定決心運動的話,澳洲的最新研究可供你參考。
天天健身狂運動,肌肉還是長不大?除了瞭解自己的肌肉狀態以及運動鍛鍊方式是否正確,其實也要注意每日的飲食攝取。眾所周知,我們的肌肉生長需要有足夠的蛋白質。但是你知道嗎?身體代謝蛋白質的效率,在一天當中也會有變化,隨著生理時鐘而有高低落差?你可曾注意過,自己是在什麼時間吃蛋白質食物?應該在哪一餐吃蛋白質,肌肉才會長得快?若是從「時間營養學」(chrononutrition)的觀念來出發,我們作息的晝夜規律,以及生物時間(rythme biologique),會影響身體代謝各種營養素的能力。日本早稻田學者團隊,近期就發表研究指出,早餐如果多吃蛋白質,有助於增加動物和人體的骨骼肌大小。
想運動卻又覺得力不從心,偏偏最近血壓又經常飆高?別氣餒,也許簡單的呼吸運動就能達到「懶人降壓法」的效果。《美國心臟協會期刊》6月底刊登出一篇新的研究發現,只要練習被稱為「阻力式吸氣肌訓練」(IMST),就能透過「超省時」的運動達到抵禦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無論是出於何種動機,適當運動是維持健康、增加體能無可取代的方式。然而每天到健身房報到,對不少人而言畢竟難度太高。其實只要學會簡單的徒手運動方式,也能夠透過居家運動達到一定效果。在一般情況之下,有氧運動及無氧運動,對身體機能有不同的好處。美國心臟協會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就建議,運動時需結合有氧運動以及重量訓練,方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全國升為三級警戒後,不僅室外運動場不能去,健身房也因為防疫暫停營業。上班族不是分流上班,就是根本在家工作,疫情期間造成的最大變化之一,就是你愈來愈常在家不動,運動二字離你愈來愈遠,身材靠近走鐘愈來愈近。防疫讓許多人終於能名正言順不運動。已有許多研究指出,運動能夠減少新冠肺炎重症風險。也能幫助控制血糖、血壓,遠離各種慢性病。種種好處絕對都比躺在床上滑手機來得多。此時你可能想問:沒有啞鈴、滾輪或瑜珈墊之類的器材,家裡空間又不大的話,該怎麼辦?
許多人將「跳繩」這項運動當作是兒時遊戲,長大後便很少再透過跳繩做運動。事實上跳繩是許多拳擊手、健美選手做為賽前暖身的主要步驟之一,且除了基本跳繩,還衍生出負重跳繩、串珠跳繩、速度跳繩等等項目,花樣越來越多。而如今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們無法前往健身房或是運動中心鍛鍊,因此在家自主跳繩訓練,逐漸成為運動人士的熱門訓練項目。
疫情來到高峰期,有固定習慣運動的人焦慮期肯定也在這時來到高峰。隨著三級警戒的發布,想出門跑個步心裡都有陰影,無奈只能在家準時收看NBA、MLB、歐洲足球聯賽等等國際賽事過過乾癮。如果你時常在觀看這些賽事,是否有注意到為何有些球員在場上一下子而已就變「玻璃人」,對手一碰就摀著腳踝哀哀叫;另一些球員常與對手有肢體碰撞卻毫髮無傷?或者你自己就是跑跑步、打打球,回到家腳上常常青一塊、腫一包的人呢?會有這樣的情況,可能就是你運動後處理傷口的方式壓根就錯了!
關於運動,現代人總有千萬種理由杜絕運動健身於千里之外,最常聽到的莫非是「沒時間」、「下班就累得要死了更何況運動」;但如果今天只要5個動作,花10分鐘左右就可以逐步雕塑腹部線條,那何樂而不為呢?以下動作不需要任何器材,只要有瑜珈墊或毛巾就可以在家自己做囉!事不宜遲,馬上進行訓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