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運動
工作太忙、太累沒時間運動? 醫教7招養成運動習慣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身體活動不足是全球死亡率第四大危險因子。聯安診所家醫科陳采汎醫師強調,運動可降低疾病風險、改善情緒和強化身體功能。建議每週150分鐘中度運動,如健走和慢跑。為養成運動習慣,設立實際計畫、彈性安排時間、量化目標和尋求社交支持。不過,運動可提升自信和成就感,仍需注意身體狀況避免過度訓練。
慢跑量過高恐傷肌肉、心血管? 醫親揭訓練秘訣:用「1公式」秒算最大心率
隨著運動風氣逐漸盛行,門檻相對較低、無須準備過多器材的「跑步」運動成為不少民眾的心頭好。不過,跑步並不是跑得越遠、越久就越健康,訓練過度反而會造成反效果?聯安診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醫師表示,若想得知自己的訓練計畫是否達標,可先了解「最大心率」數值後再隨之調整。
16蹲挑戰別亂跟風! 骨科醫示警:膝蓋彎超過「XX度」就有受傷風險
台灣男子團體Energy在新曲〈星期五晚上〉中的舞蹈動作「16蹲」,展示了強大的核心力量,吸引了眾多偶像明星紛紛模仿挑戰。更有一名消防員在訓練後,穿著25公斤裝備,輕鬆完成了「16蹲」。不過,日常生活中的錯誤使用膝蓋,會不斷加劇膝關節損傷,我們應重新正視膝關節保健的重要性。
腳踝扭傷需要照X光嗎? 醫揭判斷準則:疼痛發生在「這6處」必檢查
不少球類運動愛好者受「腳踝扭傷」所苦,其更為中年球友常見的運動傷害之一。人一博愛復健科診所院長李炎諭醫師於社群貼文表示,此前一名年輕球友因打球導致腳踝扭傷,因扭傷情節嚴重,甚至足部接觸到地面都會產生痛楚,只能拄著拐杖前往診間治療。
夏天潛水完疲累感不減反增? 醫示警:合併紅疹、關節疼痛恐為「潛水夫病」徵兆
夏季腳步將近,除了游泳消暑外,近年廣受歡迎的「潛水」活動,亦為不少年輕族群的消遣首選。不過,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高壓氧治療中心主任李祥安醫師提醒,若上岸後感到異常不適,甚至出現皮膚紅疹、發癢等症狀,要當心可能是「潛水夫病」的徵兆!
PTT網友熱議:馬拉松跑一半,乳頭竟「激凸流血」? 醫師教3秒自測「男性女乳症」
運動健身風氣興盛,各地馬拉松賽事如火如荼展開,但長時間的跑步竟會造成男性意想不到的困擾?就有網友在PTT發文詢問,練跑過程中發現胸前乳腺太大造成激凸,導致摩擦紅腫,想切除整個乳腺備戰全馬,因而引發熱議。有熱心網友建議去檢查看看有沒有「女乳症」,讓「男性女乳症」再度成為話題。
夜間運動效益比早上、下午更好? 研究:有望降低「2族群」死亡風險
究竟在一天中的哪個時段運動,對身體健康的效益最大?雖尚未有一致的科學定論,但刊載於《Diabetes Care》的研究認為,糖尿病患者若能於夜間採取「中高強度運動」,相較於早晨或下午運動,能有更顯著的健康益處,包括全因死亡風險降低,以及心血管或微血管事件的機率下降。
看「運動賽事」和運動一樣健康? 研究:實際入場支持至少能獲「4大好處」
運動不只用「做的」才能促進健康,光是用「看的」也能獲得益處?《Sport Management Review》刊載研究指稱,經常觀看運動賽事者的大腦結構,與較少觀看賽事者相比有些微差異:他們的主觀幸福感不僅有所提升、大腦特定區域也呈現較活躍的趨勢。
愛追劇、不運動者必看! 研究:每天僅多走四千步 就有助降低14%心血管風險
上班久坐、下班追劇已成為現代人的常態,屁股一坐就動輒一整天,可能影響健康甚至罹患心血管疾病!不過,刊載於《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JSM)表明,即使是養成簡單的「步行」習慣,也能降低久坐10.5小時以上者的健康風險。
女性做運動「CP值」比男性高? 研究:訓練時間「砍半」就能獲得同等效益
女性若能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所產生的健康效益竟高於男性?《美國心臟病學院期刊》(JACC)近期刊載的研究證實,養成運動習慣的女性整體死亡風險下降24%;而男性僅降低15%。另外,女性運動者在降低心血管疾病、增加預期壽命等好處上,都比男性運動者更高。
出現「運動傷害」的根本原因? 醫詳解:沒暖身、一鞋到底都是大地雷
近年運動風氣日漸提升,路跑、單車、重訓健身成為許多人的休閒嗜好,根據教育部體育署111年《運動現況調查》報告,宣稱自己平時有運動習慣的國人比例高達 81.8%,而足部是容易累積運動傷害的部位, 部分民眾在運動傷害後運動意願下降,反而變得不願意運動,陷入「越動越不健康」的迷思。 亞東紀念醫院骨科部吳凱文醫師提醒,任何族群、年齡的國人都應維持適度運動量,才可維持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民眾在運動前應做暖身,運動後應適當伸展,如果運動時伴隨足部疼痛,應及早接受如動態足壓檢測等專業評估,瞭解自己的足壓、步態與重心,或及早詢求專科醫師檢查診斷,減少運動傷害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