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防疫會讓「家暴率」上升?有這些「壓力症候群」時務必先冷靜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將近一年半的時間,在先前三級警戒期間,民眾紛紛被迫改變生活與工作型態,開始在家上班上課,大幅增加與家人之間的相處時間。原以為在這段時間內可以藉此培養親子之間的家庭關係,不過事情可能並不如大家所想的這麼美好。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指出,以巴西、西班牙、希臘等國為例,即使這些國家宣布居家防疫規定,家人間的關係似乎並沒有因此更好;相反地,這些國家的家暴專線通報數,都出現20%以上的成長。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將近一年半的時間,在先前三級警戒期間,民眾紛紛被迫改變生活與工作型態,開始在家上班上課,大幅增加與家人之間的相處時間。原以為在這段時間內可以藉此培養親子之間的家庭關係,不過事情可能並不如大家所想的這麼美好。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指出,以巴西、西班牙、希臘等國為例,即使這些國家宣布居家防疫規定,家人間的關係似乎並沒有因此更好;相反地,這些國家的家暴專線通報數,都出現20%以上的成長。
疫情期間,各行各業均受到極大影響,民眾又面臨是否能夠打到疫苗,以及境外變種病毒虎視耽耽的風險。病毒帶來各種懸而未解的焦慮感,或多或少困擾著每一個人。可以說疫情的爆發,對台灣民眾心理陰影上造成不小的「後遺症」。四季心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琮祺心理師認為,疫情衍生出的經濟、家庭,或疫苗接種等等焦慮感,根源都在於這些事情充滿「不確定性」。大部份的受僱者無論哪一個行業,都可能擔心明天起「飯碗不保」,在「人人自危」的氣氛之下,容易對未來產生迷惘或焦慮感。
新冠疫情徹底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模式。尤其在居家防疫期間,許多人因經濟狀況不穩定、家人之間發生爭執、對疫情未來不確定等因素,造成心理上的壓力,及身體緊繃與不適。四季心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琮祺心理師表示,個人因各種因素導致壓力出現、或是情緒不穩定時,易透過「過度飲食」來抒緩心情,出現「壓力性進食」和「情緒性進食」等狀況。
COVID-19病毒感染不但可能引發重症和死亡,即便經過治療之後痊癒,仍可能會造成嚴重後遺症。義大利IRCCS San Raffaele科學研究所神經影像學團隊追蹤COVID-19感染者,從住院後亞急性期(Subacute phase)到出院後10個月,有一定比例出現認知功能改變、憂鬱情緒障礙、創傷後症狀群(PTSD),部份症狀甚至持續到感染痊癒之後。
總是覺得心情沮喪、提不起勁,對生活周遭的一切事物都沒有興趣,是憂鬱症的主要症狀之一,成年人罹患憂鬱症(或稱重鬱症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的風險比一般人所想更高。根據統計,目前全球高達2.64億人有憂鬱症困擾,是影響成人健康的普遍疾病。德國最新研究認為,適當的運動訓練,能夠減少憂鬱症狀並改善病人大腦的神經可塑性。
國內外疫情持續,防疫生活壓力大,容易引起焦慮、憂慮等情緒問題。不少人透過吃甜食抒發心情,但要注意甜食攝取過量,不旦造成身體負擔,也容易導致體重上升,增加肥胖機率。Sunny營養師提醒,要對抗憂鬱及焦慮,可從均衡飲食和攝取幫助穩定情緒的營養素著手。Sunny營養師受訪指出,飲食中不少營養素與穩定情緒有關,如魚油含有omega3脂肪酸包含了DHA、EPA,都對情緒穩定有幫助。國人普遍有鈣質攝取不足問題,而鈣質具有穩定情緒的功能,建議攝取牛奶、小魚乾、黑芝麻、深綠色蔬菜,可補充鈣質攝取量。
今年五月份,新冠肺炎疫情重重震撼了台灣。在全民齊心努力兩個半月後疫情逐步趨緩,由三級警戒降為二級警戒。不過,百業復甦的同時,有一群人的心理健康卻岌岌可危--他們是已康復的新冠肺炎患者。國外研究顯示罹患新冠肺炎且病況嚴重者,有32.2%會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症(PTSD);14.9%會有憂鬱症狀;14.8%會有焦慮症狀。大家或許會感到疑惑,為什麼康復了之後反而會有這麼多心理問題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康復者在疫情期間經歷的狀況,或許會更能體會他們的心情,並知道如何協助他們喔。
愛吃甜食、喝含糖飲料已成為全台灣人民的一種習慣,也造就了許多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等疾病常常在每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出現。事實上,過量的糖分攝取不只會影響到身體器官的運作,對於個人的心理狀態可能也會有影響。近日一則美國研究就顯示,嗜糖過度可能會造成個人的注意力不集中、侵略性人格變強,甚至與過動症、躁鬱症等等心理疾病都有關聯。
羨慕手中握有大把鈔票、名氣紅遍大街小巷的成功人士嗎?一般人會羨慕這些成功人士,是因為他們的戶頭當中有一般人窮盡一生都賺不到的金錢,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認為只要達成「財富自由」,也會連帶擁有一輩子的快樂。但事實真是如此嗎?根據美國心理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健康與社會行為》期刊(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等諸多學術研究皆顯示,成功人士光鮮亮麗的表面背後,其實更容易藏著哀傷與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