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天天下雨不只影響心情? 重症醫曝4大危害:雨越大風險越高
台灣北半部地區冬季時往往多雨,而「冬雨」不只影響心情,也可能減損實質上的健康狀態?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指出,如2019年的研究表明,雨水會增加在寒冷環境中運動時的熱量損失,並可能影響運動的表現和運動安全;原因可能為冬雨除了導致身體熱量損失增加,也使血漿乳酸(lactate)堆積,才降低了運動表現。
台灣北半部地區冬季時往往多雨,而「冬雨」不只影響心情,也可能減損實質上的健康狀態?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指出,如2019年的研究表明,雨水會增加在寒冷環境中運動時的熱量損失,並可能影響運動的表現和運動安全;原因可能為冬雨除了導致身體熱量損失增加,也使血漿乳酸(lactate)堆積,才降低了運動表現。
「最美周芷若」香港女星周海媚於12月12日被證實病逝,消息傳出引發外界譁然。樂生療養院漢生病防治科主任葉倩妤醫師指出,紅斑性狼瘡(SLE)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既非傳染性疾病、亦非惡性腫瘤。
「乾癬」是種免疫異常的疾病,不僅影響皮膚與關節健康,也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與心理疾病風險。林口長庚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蔡昀臻醫師受訪表示,過去乾癬治療方式主要依賴口服藥物、外用藥膏和照光等傳統方式。但隨著生物製劑和口服小分子藥物的發展,更多尖端治療可作為控制疾病的武器。
全球幹細胞療法臨床試驗共有973項,包括癌症、脊髓損傷、腦中風、漸凍症、失智症、骨關節炎、帕金森氏症、紅斑狼瘡以及卵巢早衰等多種疾病,台灣衛福部也開放《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開放細胞治療技術成為許多難治疾病的新曙光。其中,周邊血液造血幹細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PBSC)的擴增技術,CD34+ HSCs (造血幹細胞)小於5%經過3周培養後可達純度90%以上,可應用於幹細胞治療,也可分化成免疫細胞,應用於免疫療法,或可以做其他實驗用如標靶藥物篩選研究、移植入小鼠作藥學驗證。
農曆年前,家家戶戶通常會做一次徹底的大掃除,不僅象徵「除舊佈新」,意即把過去的厄運通通掃除掉、迎接新年的開始,也能將平常被物件擋住無法清掃的地方做通盤的整理。不過,國泰綜合醫院物理治療組長潘晨光組長提醒,在大掃除期間民眾不免會搬動大型物件,如沙發、冰箱、廚櫃等等。若輕忽人體力學的應用,加上工作量超過體力、肌力的負荷,就可能在大掃除的過程中受傷,輕則休息幾天;重則可能要打針吃藥、做物理治療,甚至住院開刀才能復原。
早期關節炎發生時,關節內具有對軟骨保護、潤滑及抗發炎的玻尿酸濃度下降,如果先採取再生療法會有明顯改善效果。PRP增生療法,是使用自己的血小板血漿回注體內,血小板的生長因子可以促進組織的修復和再生,對疼痛有緩解作用,也具有低排斥、傳染病或其他風險,是安全性高的方式。研究顯示I CARE PRP+ 高濃度自體修護生長因子,其生長因子濃度為一般PRP的80~100倍。由於血小板濃度升高,促進組織修復的能力也會明顯提升。
骨折開刀後關節疼痛,竟然是「股骨頭壞死」?一名20歲女大生因上學時發生嚴重車禍,造成左側骨盆粉碎性骨折、髖關節脫臼,經過緊急骨盆血管造影栓塞止血加上骨折復位固定手術才保住一命。不料,在術後復健期間髖關節疼痛加劇,再次經過X光檢查發現是髖關節創傷後「股骨頭壞死」及關節炎,必須進行人工髖關節手術。
不少民眾存有「每天走萬步有助身體健康」的既有觀念。事實是,年輕族群事業、學業繁忙且分秒必爭,難以空出時間養成萬步走的習慣;老年族群更可能因慢性疾病、關節退化,單純步行已實屬困難,更遑論走到萬步之多。好消息是,權威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刊載的研究表明,比起走滿一萬步,僅透過「強力步行」(Power Walking)的方式走滿2,000步就對身體有明顯益處。
年輕男女如果發現排便習慣異常,出現腹瀉、血便、發燒、體重減輕時就應趕快就醫,除了可能是大腸激躁症之外,也要當心是「潰瘍性結腸炎」的慢性發炎。一名女性20歲起開始嚴重腹瀉乃至一天多次血便,住院一個多月才確診是潰瘍性結腸炎。因一吃東西就會腹瀉,她只能坐在馬桶上用餐,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罹患「攝護腺癌」竟與更高機率的「焦慮症」現象有關?美國國家衛生院表示,由於攝護腺癌會影響生殖、泌尿和腸胃系統,因此診斷結果常常讓人感到尷尬和羞恥。另外,攝護腺癌可能導致嚴重的失禁和勃起功能障礙等不良反應,可能會加劇男性對性功能或泌尿功能不彰的焦慮現象。由此可知,攝護腺癌確實對患者造成不小的心理影響。
「血友病」是屬於X染色體的基因遺傳疾病,主要可分A、B兩型。人體凝固血液所需因子共12種,A型血友病為缺乏第八凝血因子,而B型血友病為缺乏第九凝血因子,大多數患者為男性。由於血液無法正常凝集,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容易出血,尤其容易在關節內出血。除了受傷後不易止血,嚴重者更會有「自發性出血」。
規律運動能對身體健康帶來眾多好處。慢跑、快走步行、騎乘單車或游泳等有氧運動,多被認為能改善心血管疾病、慢性病與慢性發炎。相較之下,鍛練重訓、增加肌肉,是否也能降低死亡率、改善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風險?日本東北大學針對「肌肉強化運動」進行統合分析,根據成年人的每週肌肉鍛鍊時間試圖找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