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折後補鈣擔心「腎結石」? 醫:鈣質不足、低血鈣更是潛在風險
年長者骨折發生機率高,補充鈣卻又擔心有結石風險?義大醫院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指出,一名婦人跌倒後大腿骨折,因檢查出骨質疏鬆建議補充維生素D與鈣質,並接受骨鬆藥物注射。患者聽到需要補鈣擔憂會有腎結石問題。洪暐傑醫師提醒,根據研究顯示,適當鈣質補充可以減少腎結石發生,飲食重口味及「吃太鹹」,才是增加腎結石風險的隱藏地雷。
年長者骨折發生機率高,補充鈣卻又擔心有結石風險?義大醫院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指出,一名婦人跌倒後大腿骨折,因檢查出骨質疏鬆建議補充維生素D與鈣質,並接受骨鬆藥物注射。患者聽到需要補鈣擔憂會有腎結石問題。洪暐傑醫師提醒,根據研究顯示,適當鈣質補充可以減少腎結石發生,飲食重口味及「吃太鹹」,才是增加腎結石風險的隱藏地雷。
近日自覺身體「怪怪的」,去醫院檢查卻沒有診斷出任何異常,且於假期、放鬆狀態時,身體的異常感就會自動消失。若民眾遇到類似的狀況,需要注意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的警訊!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分析,自律神經失調者經常會自覺大病沒有、小病不斷,並合併有「渾身不對勁」的感受。
已連續6年蟬聯最佳飲食方法的「地中海飲食法」,除了對心血管健康具有公認的好處,對於延緩「失智」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好處?刊載於《BMC Medicine》的研究指出,堅持採取地中海飲食方法的中老年人,比起採取其他飲食者,失智風險顯著降低23%,對於遺傳性的癡呆症也具有保護作用。
台灣平均一年喝掉28億杯咖啡,然而,因為利尿作用電解質流失,加上年齡增長、飲食習慣不佳等因素,許多人可能已經默默成為「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國健署調查顯示,國內每7人就有1人骨鬆,骨鬆不再是老年人問題,年輕人或懷孕的媽媽們,一樣不能輕忽。
隨著健康養生觀念興起,近年餐飲市場掀起一股用「植物奶」取代一般牛奶的潮流。事實上除了目前已很普遍的燕麥奶之外,國人在早餐店、便利商店常喝的豆漿與米漿,也算是植物奶的一種。另外,杏仁奶、豌豆奶與椰奶等等植物奶,在台灣亦不算少見,並各自擁有一定的營養價值。
你知道在台灣每6人就有1人缺鐵嗎?補鐵該吃什麼食物最好?除了素食者容易缺鐵之外,孕婦在孕期後期也要開始補鐵?首先先看日常鐵質的建議攝取量為:成年男性10毫克、成年女性15毫克,13歲以上青少年及成年人上限攝取量為40毫克。至於懷孕女性在孕期第三期到哺乳期,鐵質建議量是平時的3倍,每日建議量從15 mg增加至45 mg。此攝取量很難從飲食中補充,可適當的補充保健品或鐵劑補充鐵質。
鈣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不僅有助鞏固骨骼健康,也負責神經傳導、荷爾蒙分泌等生理運作。不過,近日卻有網路傳言指稱,食用高鈣食物會導致「腎結石」的風險,該傳聞是否為真?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澄清,確實有不少民眾存有迷思,認為「鈣質就是石頭」,而補充鈣質會使腎結石的病情惡化。事實上足夠的鈣質反而可以降低人體腸道對草酸的吸收、有助減少腎結石發作,呼籲民眾切勿抱持錯誤迷思。
春寒料峭時節,氣溫、溼度劇烈變化,更容易發生關節不舒服,甚至引起關節炎大發作?衛福部臺中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黃敏旭受訪表示,溫度、溼度加上壓力的綜合變化,的確可能影響關節和軟組織的活動度與協調度。尤其退化性關節炎病人及關節有舊傷者,在氣溫變化時更容易感覺關節不適加劇。
隨著天氣轉冷,不少民眾就寢後腿部容易「抽筋」,劇烈的疼痛往往使人從睡夢中驚醒。人一博愛復健科診所院長李炎諭醫師於社群分享,診間確實有許多病患因氣溫變化,晚上睡覺時深受小腿抽筋的疼痛所苦,且每年幾乎都會遇到這樣的狀況。究竟有無辦法可以改善抽筋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