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血壓沒控制好才是罹患主動脈剝離關鍵

「主動脈剝離」專找年輕人? 血壓沒控制好才是關鍵? 為何一旦發生死亡率破五成?

「小鬼」黃鴻升因「主動脈剝離」驟逝離開屆滿一年,近年來,青壯年因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意外猝逝頻傳,更突顯出血壓控制對於心臟健康的重要。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心臟內科黃崇誠醫師指出,主動脈剝離三分之二以上與高血壓有關。主動脈會發生剝離,與血液灌流時擦撞到血管壁的「剪力」有關係,一旦血壓過高,就會導致剪力上升,長期之下會將血管內皮「剪」出破洞,使血液流至中層,因而讓主動脈分為「真腔」與「假腔」,當假腔出後就會引發主動脈剝離。

閱讀更多 »
糖尿病和膽固醇才是血管未爆彈-醫師點名8大地雷

血管堵塞不是老人專利? 糖尿病、膽固醇才是血管未爆彈? 醫師點名8大「地雷因子」

近年名人心血管事件驟逝意外頻傳,而危險因子控制不良,容易升高急性冠心症的發作風險。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心臟內科黃崇誠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指出,血管斑塊阻塞主要原因之一,與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有關。醫師提醒,血管斑塊阻塞會影響內皮細胞的功能,甚至造成血管內皮破裂,使血小板沾黏在內皮破裂處,升高血塊和血栓風險。

閱讀更多 »
新技術不用怕心電圖輻射問題

心臟疾病做超音波怕輻射? 家人懷孕不能做檢查? 心臟科醫師:「新技術」不用怕輻射問題

70歲的黃女士,因為呼吸困難,爬樓梯時會喘和胸悶,所以到心臟科門診就診。黃女士有明顯的心絞痛症狀,懷疑是冠狀動脈疾病引起的,所以建議她做進一步的檢查。除了輕微的舒張功能異常和瓣膜逆流外,她的一般心臟超音波大致上正常。醫師建議她做核子醫學檢查去評估一下心肌是否有缺血情形,但因為家中媳婦剛懷孕,怕會影響小孩,所以為黃女士提供了兩個選擇,包括運動心電圖和負荷式超音波加上形變分析。經討論後,黃女士同意接受負荷式超音波檢查。結果顯示心肌確實有缺血情形,便安排心導管檢查。經導管治療包括氣球擴張和支架置放後,黃女士順利出院,症狀也改善了不少。

閱讀更多 »
每天加班需注意心臟病風險

在家工作仍難逃「社畜」命運? WHO:每天加班需注意心臟病風險!

在勞工權益日漸抬頭的今天,上班工時過長的問題漸漸受到重視,平常加班或是假日上班都必須合乎政府規定,否則企業可能會面臨法律的裁罰。但若是身為每天仍需加班的社畜,你可能得和自己的頂頭上司好好談談了,因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發布的最新研究,現今仍有許多國家存在工時過長問題,且這樣的問題甚至可能導致勞工罹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提高!

閱讀更多 »
強迫症患者可能更容易中風

沒有《怪胎》演的那麼美好? 強迫症患者可能更容易中風

去年頗受歡迎的愛情類國片《怪胎》,描述2位年輕男女因彼此都患有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OCD)而相知相惜、最後相愛的故事,在劇中2人有時連接個吻都要擔心細菌感染問題,可愛又有趣的互動讓觀眾們會心一笑。電影雖以藝術手法表現強迫症的特徵,實際上,他們的人生並不全如戲劇般美好,生活中面臨的困難更可能遠超想像。根據美國中風症狀協會(American Stroke Assocaition)的研究,強迫症患者罹患缺血型中風的機率,竟會是常人的3倍之多,這是怎麼一回事?

閱讀更多 »
醫院打來改分期付款別相信

連愛心都要騙!醫院打來改分期付款別相信 公益團體籲:勿停止愛心

近日公益網站被有心人士竊取捐款人個資情形嚴重,為預防民眾捐款意願因此降低,共計8個公益團體於8月26日聯合召開「公益有愛 避免受害」記者會,分別為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台大兒童健康基金會、台灣樂作創益協會、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及中華民國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協會、天主教靈醫會。

閱讀更多 »
喝水不夠恐增心臟衰竭風險

喝水不夠「心臟變肥厚」?研究:恐增心臟衰竭風險!別等到口渴才喝水

你有喝夠水嗎?一篇最新發表的分析研究指出,喝的水份太少,容易增加未來心臟衰竭的風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Natalia Dmitrieva博士指出,一般成年人的每日水份建議攝取量,男性為2000 c.c-3000 c.c,女性為1600 c.c -2100 c.c,但是許多人甚至每日喝水皆達不到最低下限。當身體攝取水份不足時,血中的鈉濃度會增加,而身體為了保留水份,可能會促使心臟衰竭的機轉發生。

閱讀更多 »
睡前聽音樂恐整晚受耳蟲干擾

腦海旋律揮之不去?睡前聽音樂恐整晚受「耳蟲」干擾 做這些事才能幫助入睡!

音樂是最古老純粹的藝術形式之一,時至今日人類仍然熱愛音樂,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行人戴著無線耳機,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之中。由於音樂節奏與心跳頻率類似,很多人以為睡前聽點音樂可以幫助睡眠。不過,音樂對某些人而言,可能是一種生活中的「雜訊」,會影響身體休息的品質。美國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的研究認為,聽音樂睡覺其實對睡眠並沒有實際幫助。

閱讀更多 »
不想中風或心臟病要多吃植物性飲食

不想中風、心臟病要懂!研究:25到50歲多吃「植物性飲食」 心血管風險最多降6成

你有顧好自己的心臟嗎?從長期統計數字來看,「心血管疾病」比當前人人聞之色變的病毒更可怕。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資料顯示,心血管疾病每年造成1700萬人死亡,佔全球死亡人數31%,其中有740萬人死於心臟病、670萬死於中風,可說是不分性別、年齡都要注意的頭號殺手。

閱讀更多 »
天氣炎熱更要留意心肌梗塞風險

烈日下昏厥不是中暑?夏天也會爆發心血管疾病?天氣炎熱更要留意「心肌梗塞」風險

一如往常炎熱的夏天,晴空萬里,碧藍的天空下,灼人的陽光稍微曬久了一些,皮膚就開始感到刺痛。約莫接近中午時分,遠方傳來了救護車的聲響,一位70餘歲的老先生在公園運動時突然昏倒,而被送到了急診室,心電圖顯示急性心肌梗塞,若不治療有高達三成以上的死亡率,非常危險。所幸經由心血管中心團隊快速的啟動緊急心導管手術,老先生阻塞的心臟血管順利地被打通並放置了血管內支架,經過兩個星期的密集治療後,順利地出院。

閱讀更多 »
多吃酸菜泡菜降covid-19死亡率

當「酸民」真的比較健康?研究稱「多吃酸菜泡菜」降COVID-19死亡率

根據霍普金斯大學最新統計,COVID-19大流行至今已造成388萬人死亡,病毒也在傳播中不斷變異,產生更具傳染力的「優勢株」擴大傳播範圍。不過科學家發現,各地區之間的死亡率有明顯差異。以去年5月20日歐洲疫情大爆發數據來看,COVID-19死亡率在法國達到每百萬居民935人,瑞士僅10到25 人,德國更只有7人。科學家因此注意到不同地區的飲食,是否也影響感染COVID-19之後的死亡率?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