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晚吃飯易得糖尿病?  恐與「褪黑激素」有關  這些人睡前2小時勿進食

太晚吃飯易得糖尿病? 恐與「褪黑激素」有關 這些人睡前2小時勿進食


潮健康/外電編譯


睡前進食更易罹患糖尿病?   與「褪黑激素」分泌有關?


睡前進食更易罹患糖尿病?   與「褪黑激素」分泌有關?

上班族平時工作忙碌、總是在夜深後才吃晚飯,恐將增加「糖尿病」風險!西班牙莫夕亞大學與美國麻州總醫院的聯合研究指出,在睡前2.5小時前進食者,可能使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上升,原因可能與影響人體生理時鐘規律的「褪黑激素」有關。


研究團隊在西班牙招募了845名18-75歲的成年人,受試者們先前並無糖尿病史。平均在晚上9點38分左右吃晚飯,並於午夜12點32分上床睡覺。研究方式是讓這群受試者每日接受2次的口服葡萄糖,記錄飯後2小時的血糖控制狀況。


此外,研究團隊亦採集受試者的血液樣本做分析。約有50%受試者體內的「褪黑激素受體1b」基因(MTNR1B)產生變異。褪黑激素對於睡眠周期而言,是相當重要的神經激素,並對身體的葡萄糖代謝有重要作用。


受試者禁食8小時後,團隊進一步將他們分為2組:睡前1小時攝取葡萄糖,以及睡前4小時攝取葡萄糖。並於隔天晚上對2組人馬採取相反的測試。


晚進食影響代謝、褪黑激素分泌  專家點名「這些族群」要小心


晚進食影響代謝、褪黑激素分泌  專家點名「這些族群」要小心

研究結果顯示,睡前1小時進食的組別,相較於睡前4小時進食的組別而言,血清中的褪黑激素濃度高出3.5倍、胰島素曲線下面積(AUC)降低6.7%,而葡萄糖的曲線下面積則升高8.3%。褪黑激素的濃度上升,可能意味著「胰島β細胞」的功能降低,並影響體內的葡萄糖代謝程序。


研究作者Marta Garaulet博士表示,較晚進食的組別,血糖控制較為起伏不定,且對代謝葡萄糖的耐受性較差,兩者皆是第2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Garaulet博士也指出示,受試者體內葡萄糖調控機制受損,可能為褪黑激素受體1b基因所影響。因此,吃飯時間過晚,對於本身有褪黑激素基因突變的人而言可能更危險。


共同作者Frank AJL Scheer則認為,研究結果對於預防第2型糖尿病而言頗為重要。在已開發國家中有約三分之一都屬於過晚進食的生活型態,如輪班者、經常出國須調整時差者或日夜顛倒者。這些族群罹患第2型糖尿病可能性更高,公衛單位應密切關注他們的健康狀態,才能預防糖尿病與慢性疾病問題。


最後,研究團隊建議,先天胰島素功能不全者或有家族病史者,應避免在睡前2小時內進食。不過,這項研究並未納入糖尿病患者作為受試族群,因此進食時間對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罹清。此外,褪黑激素受體1b基因如何影響血糖控制,兩者之間的機轉關聯為何,也需要在未來找出更明確的答案。



資料來源:

Eating Dinner Late Ups Diabetes Risk; Melatonin Involved

MTNR1B SNP*Food Timing Interaction on Glucose Control (ONTIME-MT)



延伸閱讀:

喝酒可以助眠嗎? 酒精配安眠藥會怎樣? 醫曝真相:恐傷大腦肝臟引4種「後遺症」

睡覺前可以吃宵夜嗎? 睡前運動該隔多久時間? 醫師:練習「靜態活動」提升睡眠品質


【喜歡《潮健康》的報導嗎?點讚及時接收最新潮流健康知識】

coolhealtheditorpeter的大頭照
潮健康編輯部-昱彣

HI!我是潮健康的「潮編」昱彣。潮健康不只讓你/妳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更要你/妳從頭到尾潮到出水!透過淺顯易懂的文章、詼諧有趣的企劃,結合最新趨勢、時事議題,讓醫學知識也能夠跟上潮流,不再難懂!

留言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