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林昱彣
糖尿病人口為何不斷增加?
患者壽命延長也是潛在主因?
據統計,台灣目前有210-240萬糖尿病人口;換言之,每10人就可能有1人是糖尿病患者。新店耕莘醫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主任馬文雅醫師指出,目前國內每年有約15-16萬的新發糖尿病患者,對於糖尿病人口的增長,不僅是因為疾病本身的原因,同時也跟國人錯誤的生活型態有關。
「罹患糖尿病的人確實變多;另一方面,患病的人也活得更久。早期發病或是患病後的壽命延長,都會造成糖尿病的盛行率增加!」馬文雅醫師說明,台灣目前的糖尿病盛行率約9-11%,隨著年齡的增長,患病的風險就越大。不僅如此,近年也注意到年輕族群中的糖尿病患者數量正在增加,有些患者甚至在20、30歲就患病,該現象也令醫界擔憂。
哪些生活型態和糖尿病有關?
醫師揭6大風險因子
馬文雅醫師指出,儘管年齡是糖尿病發生的重要導因,但糖尿病並非只專屬於年長者。糖尿病為一種「多因素」疾病,一部分原因來自於身體無法有效地代謝糖分。飲食過量、尤其是食用過多的「精緻糖類」,如同讓體內的胰臟「加班工作」,使其無法有效地進行糖分代謝。
對於遺傳性胰臟功能較差的族群而言,相較常人亦可能較早患病。馬文雅醫師解釋,若雙親都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則子女有高達70%的機率會罹患糖尿病。另外,生活壓力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當個人人處於壓力狀態,身體會產生更多的肝醣,如果此時選擇過量飲食來緩解壓力,則可能進一步使糖尿病病況惡化。「不少人的抒壓方法就是靠『吃』、聚會慶祝也是用吃犒賞自己。卻很少聽到有人抒壓、慶祝是靠『運動』!」
馬文雅醫師表示,國人僅不到10%有運動習慣,這對於預防和管理糖尿病而言更加艱難;久坐不動者比習慣採取身體活動者,確實較容易罹患糖尿病;也更難以控制自身體重。不過,卻也有研究表明,逐漸改變久坐習慣,例如每40分鐘就起身走動,事實上就有一定程度降低糖尿病風險的作用。
糖尿病不僅與活動量有關,和個人的生活作息包括睡眠模式更是環環相扣。研究發現,晚睡或睡眠不足可能會增加發胖或罹患慢性病的風險。
糖尿病診斷並非黑白分明?
血糖數值不是越低就越好?
馬文雅醫師指出,糖尿病的診斷並非黑白分明,「血糖代謝是一條『連續的線』,需要找出一個標準,來定義什麼是正常、什麼是異常。」為此醫界制定了一套血糖測定標準,無症狀者若空腹血糖超過126
mg/dL,糖水試驗2小時後血糖超過200mg/dL,糖化血色素超過6.5%,或者任何時間的血糖超過200
mg/dL,並且有典型糖尿病症狀(例如,口渴、多尿、體重下降等),那麼就可能被診斷為糖尿病。
mg/dL,糖水試驗2小時後血糖超過200mg/dL,糖化血色素超過6.5%,或者任何時間的血糖超過200
mg/dL,並且有典型糖尿病症狀(例如,口渴、多尿、體重下降等),那麼就可能被診斷為糖尿病。
然而,治療的核心不只是血糖數值。馬文雅醫師表示,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對身體各部位都可能造成影響。糖尿病病人往往伴隨著高血壓、高膽固醇、心臟病和腎臟疾病等併發症;因此,糖尿病的管理不是只控制血糖就好,而是需要「個體化」,依照病人的年齡、疾病嚴重程度、併發症和生活習慣等因素制定治療方案,內容可能包括飲食控制、運動、口服藥物或胰島素治療。
「一個常見的誤解是,血糖數值『越低就越好』,其實並非如此!」馬文雅醫師解釋,糖尿病的管理重點並不是追求「數字」,而是要確保身體各個部位都正常運作,並且能長期維持下去。某些患者可能過於執著於數字,導致過度壓力和恐慌,這反而可能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糖尿病前期可以逆轉嗎?
無及早控制多久會變成糖尿病?
對於糖尿病的早期預防,馬文雅醫師指出,高血糖是一種連續性的狀態,並非在一夕之間發生;因此若注意到自身血糖稍高,不需要過於驚慌,只需要提高警覺,並適時做出生活型態的調整。不過,若糖化血色素介於5.7-6.4%,則要注意「糖尿病前期」帶來的危害,此時就應該配合醫師治療。
馬文雅醫師表示,不少患者好奇若本身為糖尿病前期者,會在多久之後會真正變成糖尿病?研究顯示,在糖化血色素接近6.4%的前期糖尿病患者,每年有6-22%會轉變成糖尿病。不過,病程進展會隨著風險因素的累積而增加,接近一半的糖尿病前期者會在未來5-10年內會發展為糖尿病。但所謂糖尿病前期並非「疾病」,也無需過度驚慌,可以視為最適合預防疾病的時機。
馬文雅醫師說明,人們對於被診斷為糖尿病,甚至僅被列入前期疾病範疇,常有過度的恐懼感,也擔心會被「貼上標籤」。事實上,從前期糖尿病開始就進行健康管理和預防的人,即便最後進展為糖尿病,其發生併發症的機會也比完全不預防的人低得多。「即使是糖尿病前期、甚至罹患糖尿病,只要遵從醫囑且積極改變生活習慣,仍有機會健康地活到100歲!」
糖尿病不能吃甜食是迷思?
瘦子也可能是潛在糖尿病患者?
另外,坊間亦有許多關於糖尿病的迷思,例如只有肥胖者才會罹患糖尿病,或者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甜食。馬文雅醫師解釋,體重過重確實增加糖尿病的風險,但並不意味所有肥胖者一定會得糖尿病、或正常體重者就安全無虞。同樣地,糖尿病患者確實需要注意糖分的攝取,但並非完全不能吃糖,而是需要控制份量並選擇低糖飲食。
馬文雅醫師強調,糖尿病並不是一種可怕的疾病,不管是已經診斷出糖尿病、或有風險因素在身的族群,都應該儘可能地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合理飲食,適度運動,以及保持對疾病的正面心態這不僅能幫助糖尿病控管,也能避免身體器官的衰退、過上更健康的生活。
不想錯過重要醫療健康資訊,現在馬上點擊加入潮健康LINE專屬讀者社群
延伸閱讀:
糖尿病為什麼要打胰島素? 越早打越能控制血糖、幫助器官保護?
「糖」「腎」有問題骨折機率暴增4倍?醫:慢性病人應及早檢測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