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老是「做惡夢」? 惡夢連連可以治療嗎?  重症醫警告:別再做「6件事」

為何老是「做惡夢」? 惡夢連連可以治療嗎? 重症醫警告:別再做「6件事」

你經常做惡夢嗎?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約有4%的人長期蒙受做惡夢的影響,甚至嚴重干擾睡眠、對身心靈造成危害。最近的研究報告也發現,自從新冠病毒大流行後,全球各地民眾出現做惡夢和睡眠障礙的頻率也正在增加。

什麼是「高敏感人格」? 心理師「1概念」釐清:用對地方像獲得「超能力」

什麼是「高敏感人格」? 心理師「1概念」釐清:用對地方像獲得「超能力」

近期社群對於「高敏感人格」(HSP)的討論熱烈,不少民眾對於該人格呈現的特質有所共鳴。新竹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現任覓汨心理治療所心理師林肇賢臨床心理師指出,事實上高敏感人格並非嶄新的概念,早在1940年,德國心理學家艾森克(Hans Jürgen Eysenck)已簡單地將人類的性格分為「內向人格」與「外向人格」,其中內向人格即有諸多特質與高敏感人格類似。

有沒有「同理心」與性別有關? 小鼠研究:實體接觸能增加「利他行為」

有沒有「同理心」與性別有關? 小鼠研究:實體接觸能增加「利他行為」

對同類抱持「同理心」而產生利他行為,並非人類獨有,連老鼠亦然?社會性自私行為與利他行為的複雜成因,一直是科學關切的對象,國際期刊《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最新研究指出,小鼠是否做出「利他」或「自私」行為,受到對象是否為活體同類以及對象的熟悉程度影響。其關鍵在大腦中的杏仁核、前額葉的神經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