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孫擔心嬤無法與醫護溝通  預約助聽器到府陪阿嬤過母親節

孝孫擔心嬤無法與醫護溝通 預約助聽器到府陪阿嬤過母親節

李先生的阿嬤93歲了,月前因為跌倒骨折住進安養中心,因為聽不到聲音,加上環境較吵雜,醫護人員想要詢問阿嬤哪裡不舒服都相當不便,家人想要和阿嬤聊天也都很困難。於是孝順的李先生透過上網搜尋預約了助聽器居家到府服務幫阿嬤選配了一對助聽器。

地震後頭暈、平衡困難該如何緩解? 專家解答:除了多看遠方還可以「這樣做」

地震後頭暈、平衡困難該如何緩解? 專家解答:除了多看遠方還可以「這樣做」

今(2024)年4月3日東台灣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此後大小餘震不斷,自22日晚間至23日早晨,中央氣象署已記錄近200起餘震;今(23)日凌晨更出現2起規模6以上地震。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地震頻仍的狀況下,可能引起民眾「沒地震卻感覺四周都在晃」的錯覺。

地震後常做惡夢、緊張易怒?不及時治療恐PTSD! 醫揭4招遠離創傷「震後群」

地震後常做惡夢、緊張易怒?不及時治療恐PTSD! 醫揭4招遠離創傷「震後群」

今(2024)年4月3日東台灣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雖然地震帶來的恐慌或許已逐漸消退,但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卻可能持續存在!不少民眾在震後變得更敏感,較容易受到驚嚇,甚至惡夢。對此,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董事長、精神科醫師王浩威醫師提醒大眾,部分心理症狀的發生,可能與「震後創傷症候群」有關。

高敏感人格是什麼?  與亞斯伯格症有何差異?  專家:善用高敏感更能發光發熱

高敏感人格是什麼? 與亞斯伯格症有何差異? 專家:善用高敏感更能發光發熱

近年經由媒體、出版刊物廣泛報導,「高敏感人格」成為社群熱門議題,不少家長擔心孩子屬於「高敏感人格」或是有潛在的「亞斯伯格症」,可能導致課業、社交生活困難,甚至影響未來職涯發展。

翻轉巴金森氏症數十年治療困境! 「臺灣愛迪生」1發明助患者擺脫輪椅、重獲新生

翻轉巴金森氏症數十年治療困境! 「臺灣愛迪生」1發明助患者擺脫輪椅、重獲新生

根據WHO刊載指南指出,全球有超過850萬人罹患巴金森氏症,造成580萬人餘生失能、近33萬人死亡,嚴重程度逐年加劇。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胡朝榮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為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好發於60歲左右,以現今的「高齡化社會」來說,患病年齡一點都「不高齡」,反而正值承上啟下的年紀。

冬天總是爬不起來?  醫示警:設整排「賴床鬧鐘」  恐導致腦霧、慢性病惡化

冬天總是爬不起來? 醫示警:設整排「賴床鬧鐘」 恐導致腦霧、慢性病惡化

不少上班族或學生深怕早班或早課遲到,會透過手機設定多個鬧鐘,避免睡過頭的情況。不過,鬧鐘響了2次、3次後才勉強起床,事實上根本只會「越睡越累」?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分享一則研究,指出平時太依賴鬧鐘才能起床,容易影響一整天的精神、導致疲累。

為何老是「做惡夢」? 惡夢連連可以治療嗎?  重症醫警告:別再做「6件事」

為何老是「做惡夢」? 惡夢連連可以治療嗎? 重症醫警告:別再做「6件事」

你經常做惡夢嗎?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約有4%的人長期蒙受做惡夢的影響,甚至嚴重干擾睡眠、對身心靈造成危害。最近的研究報告也發現,自從新冠病毒大流行後,全球各地民眾出現做惡夢和睡眠障礙的頻率也正在增加。

巴金森氏症非藥物治療新曙光!「神波刀」免開刀顫抖症狀當天改善

巴金森氏症非藥物治療新曙光!「神波刀」免開刀顫抖症狀當天改善

巴金森氏症是最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之一,無論是顫抖(多為靜止型顫抖)或步態凍結等症狀,都可能使病人難以維持正常生活。巴金森氏症是因中腦黑質的細胞退化,大腦無法分泌足夠多巴胺,進而導致基底核迴路功能異常,無法正常調控肢體動作。雙和醫院功能性神經外科專科主任羅偉倫醫師接受《潮健康》採訪指出,多巴胺藥物能顯著改善巴金森氏症的症狀,仍部分患者因藥效波動或是頑固型顫抖的問題,生活功能將受到顯著影響。

研究:逾5成刺青者童年受虐! 紋身有助撫平創傷? 心理師揭「4作用」

研究:逾5成刺青者童年受虐! 紋身有助撫平創傷? 心理師揭「4作用」

刺青或紋身近年來逐漸廣為大眾所接受,不少年輕人將刺青作為表達個人或社會文化的形式之一。不過,當心理學家深入研究刺青者的心理狀態,發現刺青行為不僅只是想展現自我、更可能與刺青者過往的心靈創傷有關?《BMC Psychology》刊載研究指稱,兒童時期遭受虐待、忽視者,成年後更可能採取紋身或穿孔行為。

旅行真能「療癒身心」? 研究曝改善認知功能  還能預防癡呆症

旅行真能「療癒身心」? 研究曝改善認知功能 還能預防癡呆症

旅行是遠離紛擾、調劑身心靈的方式之一。但其是否能作為一種「療法」,改善各種疾病?近期《Tourism Management》公布的研究表明,以旅行為基礎所實行的「旅行療法」,確實可能對於大腦結構產生積極影響,促進癡呆症患者的認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