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覺得「人生好難」? 先別看劇去看病! 研究:成年人太早憂鬱症 失智症機率增73%
憂鬱症並非只與心理健康有關,太年輕就發生「憂鬱症」,未來更可能罹患「失智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在《阿茲海默症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透過新的統計方法發現,成年階段較早罹患憂鬱症,會增加老年時在10年內發生認知功能障礙的機率,使他們更有可能面臨失智症風險。加州大學研究團隊表示,憂鬱是老年失智症的前驅症狀,因此憂鬱症本身是否為影響失智症風險的獨立因素,值得更全面的研究。
憂鬱症並非只與心理健康有關,太年輕就發生「憂鬱症」,未來更可能罹患「失智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在《阿茲海默症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透過新的統計方法發現,成年階段較早罹患憂鬱症,會增加老年時在10年內發生認知功能障礙的機率,使他們更有可能面臨失智症風險。加州大學研究團隊表示,憂鬱是老年失智症的前驅症狀,因此憂鬱症本身是否為影響失智症風險的獨立因素,值得更全面的研究。
社交行為對人類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但隨著新冠肺炎的大流行,使社交行為瞬間變了調:有些人得不到原有的醫療資源與社會救助、有些人得面臨失去至親的痛苦。沒有了人與人間的羈絆,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在疫情大流行期間暴增,各地酗酒、吸毒率飆高,人們沒有了依靠,似乎就只能靠不良嗜好排遣孤獨。如果你在先前三級警戒的時候,因無法戒除不良嗜好而痛苦萬分,請趕緊利用解封期間和久違的朋友和家人聯絡,或許能降低你的癮頭!
先前三級警戒期間,居家防疫和遠端上班上課,幾乎徹底改變某些人的生活模式。其中變化最微妙,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間突然變得「異常親密」。另外,原先有憂鬱問題的人,疫情前本可躲在自己的舒適圈略作喘息,現在因為社交空間限縮,與家人長時間相處簡直「無處可躲」,甚至因而被家人數落時間變長,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這時候就醫回診,還可能被認為浪費醫療資源……憂鬱族群面臨的困境,以及「後疫情時代」造成的全民憂慮現象如何排解?林仁廷心理師認為,掌握生活的第一原則,適時尋求放鬆都能有所幫助。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將近一年半的時間,在先前三級警戒期間,民眾紛紛被迫改變生活與工作型態,開始在家上班上課,大幅增加與家人之間的相處時間。原以為在這段時間內可以藉此培養親子之間的家庭關係,不過事情可能並不如大家所想的這麼美好。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指出,以巴西、西班牙、希臘等國為例,即使這些國家宣布居家防疫規定,家人間的關係似乎並沒有因此更好;相反地,這些國家的家暴專線通報數,都出現20%以上的成長。
「霸凌」行為可說在各個年齡層都屢見不鮮,兒童時期易遭受同儕的言語霸凌,青少年時可能遭遇校園肢體霸凌或性霸凌,出社會後進入職場,還有可能被職場霸凌。近一多年來,全球遭受新冠肺炎肆虐,人類生活型態出現重大轉變,霸凌場域也隨之轉移,「網路霸凌」變得愈加嚴重,尤其恐慌情緒使仇恨言論暴增,我們該如何避免自己與身邊的孩子被網路霸凌所影響?社交媒體又會對孩子們造成什麼心理創傷?
雖說確診新冠肺炎的人數越來越少,但康復後的新冠肺炎患者,健康狀況仍可能令人擔憂!新冠肺炎並不是感冒,確診後就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相反地,新冠肺炎病毒真正可怕之處,是其可能對康復者造成嚴重的後遺症。有哪些後遺症是肺炎康復者需特別注意的?近期研究發現,康復患者可能需要「一年以上」,才能真正恢復正常生活。
採訪蘇琮祺心理師時,總是讓人感覺世界豁然明亮。話語中充滿溫暖力量,又兼具有條不紊的清晰邏輯,他說,接觸的面向愈廣,愈發現各行各業都需要心理師。企業需要心理師,社區需要心理師,亟待解決各種人生問題的民眾,更需要心理師幫助。
疫情期間,各行各業均受到極大影響,民眾又面臨是否能夠打到疫苗,以及境外變種病毒虎視耽耽的風險。病毒帶來各種懸而未解的焦慮感,或多或少困擾著每一個人。可以說疫情的爆發,對台灣民眾心理陰影上造成不小的「後遺症」。四季心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琮祺心理師認為,疫情衍生出的經濟、家庭,或疫苗接種等等焦慮感,根源都在於這些事情充滿「不確定性」。大部份的受僱者無論哪一個行業,都可能擔心明天起「飯碗不保」,在「人人自危」的氣氛之下,容易對未來產生迷惘或焦慮感。
新冠疫情徹底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模式。尤其在居家防疫期間,許多人因經濟狀況不穩定、家人之間發生爭執、對疫情未來不確定等因素,造成心理上的壓力,及身體緊繃與不適。四季心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琮祺心理師表示,個人因各種因素導致壓力出現、或是情緒不穩定時,易透過「過度飲食」來抒緩心情,出現「壓力性進食」和「情緒性進食」等狀況。
在今年五月份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的情況下,無疑是讓每個年齡層都更加地焦慮,畢竟民眾先前在家進行居家防疫已有兩個多月之久,身心靈都處於疲乏狀態,更別提已經畢業、將要投入職場的大學新鮮人。「畢業即失業」的口號在台灣喊了多年,對新鮮人來說,今年嚴峻的疫情恐怕會使這句話一語成讖。更慘的是,美國就在去年做了研究,表示年輕人若有失業問題或經濟壓力,可能會導致身體肥胖問題、甚至使心理狀態不穩而引發憂鬱症!
沒經歷過社團生活,學生時代似乎就不算完整。很多人認為社團生活能夠幫助年輕人學習如何與群體相處,對於人際關係和社交能力都有正面幫助,還能促進管理時間的自律能力。正常的社團生活能帶來正面效益,不過如果太喜歡參與其中,有可能是自制力不足的心理反應?美國西維吉尼亞州大學(West Virginia University)的最新研究表示,參與校內活動、結識新朋友,可能像吸毒、酗酒一般,增加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的風險。
COVID-19病毒感染不但可能引發重症和死亡,即便經過治療之後痊癒,仍可能會造成嚴重後遺症。義大利IRCCS San Raffaele科學研究所神經影像學團隊追蹤COVID-19感染者,從住院後亞急性期(Subacute phase)到出院後10個月,有一定比例出現認知功能改變、憂鬱情緒障礙、創傷後症狀群(PTSD),部份症狀甚至持續到感染痊癒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