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3
潮健康/編輯部
新冠疫苗有哪些副作用? 哪些症狀最常見?
台灣新冠疫苗陸續到貨,施打覆蓋率預計逐步增加,但仍有不少民眾擔憂接種疫苗可能有未知後遺症。亞東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翁資閔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指出,現在國內3種新冠疫苗:腺病毒載體的AZ疫苗、mRNA的莫德納及BNT疫苗、蛋白質次單元的高端疫苗,施打後主要副作用差異不大,但若症狀持續2-3天以上,建議及時就醫檢查。
翁資閔醫師說明,新冠疫苗接種後的常見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疼痛、倦怠、輕微發燒等等,普遍發生率在5-9成之間。惟AZ疫苗接種後,極少數可能有「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狀候群」。mRNA疫苗則可能有發生「心肌炎」與「心包膜炎」的特定罕見副作用。但是,從預防感染及重症的利弊而言,接種疫苗的好處仍遠大於罕見副作用風險。
副作用和不良反應是什麼? 打BNT一定會心肌炎?
翁資閔醫師解釋,所謂「副作用」是相對於「主作用」,是指用藥或接種疫苗預期作用以外的其他反應,例如抗過敏藥可能引起嗜睡副作用;打疫苗後的痠痛、腫痛、發熱等副作用,大部份是可預期的,且停藥後就能明顯改善。
至於「不良反應」是由「不良事件」而來。翁資閔醫師說明,接種疫苗後的任何反應,未確認因果關係前都屬於不良事件。只有經專家研究鑒定後確認與疫苗或藥物有因果關係,才會納入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程度可能有明顯差異,大部份會在停藥後消失。較需注意的是「嚴重不良反應」通常難以預期,發生時甚至需要住院治療,因此打完疫苗要注意自身的身體狀況。
翁資閔醫師表示,AZ疫苗已將「血栓合併血下板低下症候群」納入其極罕見副作用,而mRNA接種後的心肌炎和心包膜炎,仍有待進一步確立因果關係。目前確實發現特定族群發生相關疾病比例增加,但是醫師提醒,並非施打mRNA疫苗就一定會發生心肌炎和心包膜炎,施打疫苗有任何疑慮,應先諮詢家醫科或感染科醫師。
哪些人打疫苗前 應先找醫師看診?
成人接種疫苗之前,是否應先進行全身健康檢查?翁資閔醫師指出,並未建議打疫苗前須做健康檢查。一般成人平時應瞭解身體狀況,或利用國健署補助40歲以上的定期健檢。醫師提醒,慢性病控制不良是施打疫苗相對的禁忌症,倘若平時沒有定期檢查,容易忽略自身潛在的慢性病問題。
翁資閔醫師舉例,如果糖尿病控制不穩定,抽血數值超標項目過多,近期需要調整藥物等狀況,皆應先與主治醫師討論是否適合施打疫苗。另外,曾有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相關病史,接種疫苗前應先至血液科諮詢。曾打疫苗或顯影劑發生嚴重過敏如過敏性休克者,可能對特定疫苗成份過敏,接種前也應先諮詢專科醫師意見。
怕打疫苗會血栓 可以先吃阿斯匹靈嗎?
不少民眾擔憂,施打AZ疫苗是否增加血栓問題及心血管風險?翁資閔醫師解釋,疫苗造成的血栓機制與一般血栓並不相同,曾發生中風、心肌梗塞、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患者都可以施打新冠疫苗。此外,正在服用阿斯匹靈或抗凝血劑,也並非新冠疫苗的禁忌症。
醫師提醒,阿斯匹靈與抗凝血劑等藥,對於疫苗引起的血栓機制沒有預防或治療效果,因此並不建議施打疫苗前先吃阿斯匹靈,若本身沒有初期預防或次級預防的需求,服用這類藥物反而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接種新冠疫苗前後 要注意哪些身體狀況?
打疫苗後的身體不適,如何分辨是否為副作用?翁資閔醫師建議,一般人較難判別不適原因,應先瞭解哪些症狀是疫苗的正常副作用。醫師提醒,大部份接種疫苗後的發燒、全身倦怠、痠痛等類似重感冒症狀,多在2-3天內會自然緩解,超過2天以上仍未改善,建議就醫檢查是否有其他問題。
翁資閔醫師表示,打疫苗前建議睡眠充足,維持正常免疫力。施打疫苗前後記得補充適當水份。接種疫苗後保持正常作息,而運動、飲食方面並沒有特別禁忌。盡量不要安排激烈活動,1-2天內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另外,接種BNT疫苗的青少年族群,須注意2周內是否有胸悶、胸痛、呼吸喘、發燒、全身倦怠,若有不適應及早就醫檢查。
新冠與流感、肺炎疫苗 建議間隔7天施打
十月後將進入流感高峰期,翁資閔醫師說明,肺炎鏈球菌和流感疫苗可同時接種,但建議與新冠疫苗施打間隔7天以上,以利釐清不良反應的源頭。建議民眾若有排到新冠疫苗可先接種。而本身有慢性病、三高、心血管問題、免疫力低下、慢性腎臟病、65歲以上等族群,感染肺炎的重症機率較高,建議考慮肺炎鏈球菌疫苗。
翁資閔醫師提醒,目前只有孕婦建議接種mRNA疫苗、以及青少年建議施打BNT疫苗,其它族群並不需要選擇特定種類與廠牌的新冠疫苗。民眾如對接種新冠疫苗及其他疫苗有任何疑慮,可先至家醫科門診諮詢醫師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