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郭家和
減肥、工作總是半途而廢 都是抑制功能不足?
生活中訂定的各項計畫,無論減重、求學、升遷,總是無法堅持完成,甚至往往半途而廢,原因可能是「控制能力」不足?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研究講座教授洪聰敏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抑制功能是「執行功能」(EF,executive
function)的一部份,而執行功能被稱為「大腦執行長」,是幫助自我制定計畫、達成目標最重要的能力。
洪聰敏教授指出,執行功能涵蓋範圍包括抑制功能、工作記憶、認知彈性、規畫、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人唯有執行功能運作良好,才能擁有充足的「執行力」,在這之中,抑制功能的重要性有如「剎車」,能幫助自我釐清哪些行為在理性上真正有益。比如面臨美食時能夠克制攝取高熱量食物的衝動,或是知道久坐不動對身體有害,能夠抵抗只想偷懶的念頭起身運動。
抑制功能不夠強大時,也會更傾向待在「舒適圈」中。洪聰敏表示,許多人習慣採用既定方式處理相同工作,不願意接受新挑戰等等,都與抑制功能不佳有關係。觀察現代企業大多希望員工具有開創性,避免因循舊有的工作模式,而良好的抑制功能可以抵抗留在舒適圈的欲望,幫助自己不斷跳脫、開創,擴大心理認知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帶來更多成長與創意。
從生理行為到認知 運動改善抑制功能最有效?
想要改善控制功能,「運動」最有效?洪聰敏教授指出,運動對促進抑制功能有三大層面的影響,首先,抑制功能位在「前額葉」腦區,需要各種生理生化基礎的運作,而運動能幫助神經傳導物質平衡、促進神經營養因子生長,並讓大腦微血管增生以供應更多血流、還能增加突觸數量、神經新生、提升灰質及白質體積等等,對大腦結構、功能的生理生化層面具有多重好處。
第二,運動本身會產生「行為負荷」,洪聰敏教授舉例,上班族在下班後,從坐在沙發上看電視,轉換成開始運動計畫到參加運動的整個過程,就會對大腦產生「行為負荷」,必須透過抑制功能在「舒服」的久坐時「踩剎車」,轉而能夠採取「不舒服」的運動行為。
最後,運動的「認知負荷」也對改善抑制功能有益,洪聰敏教授指出,行為當中會有「慣性」的干擾,透過運動訓練能提升抵抗慣性干擾的能力,讓自己「不做出」某種反應。比如打乒乓球時,訓練自己對球不採取A反應而做出B反應動作,就能達到對抗慣性、強化抑制功能的效果。
洪聰敏教授表示,從神經的生理生化機制、行為負荷、認知負荷三方面來看,運動是一般人最能鍛鍊「毅力」的方式。毅力是指在內心想放棄時堅持下去、不要放棄的能力,事實上就是「抑制功能」在大腦踩下剎車,選擇不舒服的行為並且對抗慣性干擾,幫助自己擁有良好控制能力,最終達成計畫目標。
鍛鍊抑制功能如何運動? 融入認知負荷效果最好
其實,改善執行功能的方法並不只一種,如正念訓練(Mindfulness)、生物回饋、諮商行為控制各有作用。洪聰敏教授指出,各種訓練多是取神經生理生化、行為負荷、認知負荷三種路徑中的一至兩種,而運動是少數能同時刺激三種路徑,達到最大改善效果「畢其功於一役」的方式。另外,所有的改善訓練必須持之以恆,運動本身帶有遊戲性樂趣,也比較適合長期執行。
洪聰敏教授表示,目前的科學證據顯示,只要能夠增加心肺耐力的運動方式,包括快走、慢跑、游泳、騎單車,讓心率達到130-140之間,並持續20分鐘以上,就能有改善大腦功能的正面效益。
另外,增加肌力的運動,如深蹲、棒式、伏地挺身或鍛鍊核心肌群的自體重量的負荷運動,不但能改善肌力也能促進執行功能。第三種有益大腦功能的運動類型則與協調功能有關,較需要技巧性,如打羽毛球、打乒乓球、籃球、體操,都是不錯的運動練習。
洪聰敏教授指出,最好的運動是兼顧三種改善大腦功能的路徑,因此現在已研發將需要協調性及技巧的複雜球類運動如乒乓球,融入認知負荷的元素,把科學證明的各種有效因素,如「雞尾酒」結合為改善執行功能的運動課程,不只幫助體能上的進展,對反應、速度、敏捷及腦力都有極大好處。
「我們建議大家,跑步很好,重訓也很好,不妨多參加一些球類運動,每一次持續運動30分鐘到1小時,愈持續且紮實的參與,改善作用會愈好!」
延伸閱讀:
少吃多動其實是「大迷思」? 心理師揭瘦身3大地雷
宅在家想運動還得挑時辰?澳研究:平常吃太油白天運動沒效果